學習英語 培養共情 貫徹全人教育的戲劇學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香港教育雜誌70期 戲劇教育 全人教育良好的英語能力能令人在升學與職場上建立優勢,具備市場競爭力,故此不少香港家長替年幼子女報讀大大小小的英語補習班,並搜購大量英語補充練習,希望孩子打好英語基礎,贏在起跑線上。然而,學習英文不能光靠死記硬背,還需配合真實語境,使孩子能活用英語,塑造語感,深化應用能力。有見及此,近年有不少學校將戲劇元素糅合校本英文課程,以戲劇元素打造情境學習,訓練學生練出一口流利英語。
時至今日,不少西方國家已將戲劇教育納入基礎課程,但仍有不少香港家長對戲劇教育未有深入認識,認為有關課程只是訓練演員的興趣班。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對於那些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事情,我們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戲劇教育正是先哲倡議的「體驗式學習」,能真正貫徹「全人教育」的教育理想,使孩子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和心靈力量融匯一體」,健全成長,成為「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
栽種學習動機 創造不一樣的學習之旅
美國、英國和德國同是發展戲劇教育的先驅國家,其教育理念同樣貫徹了哲學家盧梭於《愛彌兒》中提出的「在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與「 由 戲 劇 實 踐 學 習 」(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國內視戲劇為常規教育的手段,並透過「角色扮演」推動兒童建立自我,增加學習與表達動機,連英國喬治王子亦從小修讀戲劇課程,促進成長,孕育良好的學習基礎。
隨着戲劇教育的推廣,近年不少英語課程亦開始滲透戲劇元素,因為對比傳統教學模式,英文戲劇課程不但能為學生建立趣味學習環境,脫離沉悶乏味的教科書知識,還能改以有趣的學習活動建立英語能力。如過往在教授英文文章時,老師多以導讀方式,一字一句解說文章詞彙和句式文法,然而以戲劇學習英語後,同學則能走出課室,將內容活化,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恰當的發音和語調演繹故事,感受角色經歷,建立積極學習的動機。再加上戲劇教育重視「傳遞」與「表達」,故此在戲劇課中,師生能相互學習,建立傾聽、思考、朗讀、背誦和表演等學習模式,從而浸泡在自然的英語環境中,並自然而然地學會以英語思考,建立運用英文的動機和自信心。
應用古今劇本 跨時空地域建構情境學習
戲劇涵蓋甚廣,當中包括文學、舞蹈、音樂、視覺藝術和肢體表演——可見戲劇既是高雅的藝術表演,亦是訓練多元技能的綜合教學工具。多年前,歐盟於歐洲12個國家進行《戲劇對教育中核心能力的促進研究》,報告指出曾參與戲劇訓練的學生,相較從未參加戲劇訓練的學生,具備更好的綜合學習能力,於語言學習上更為出色。報告解釋,這全因戲劇課程鼓勵孩子於學習過程中探索自我,從「活的藝術」學習「活的知識」,從而感受「活的生活」,故能培養出極佳的美感與語言能力。加上戲劇的發展史源遠悠久,出色劇作家多如恆河沙數,上至莎士比亞的名劇,下至近代白話劇本,甚至學生自行創作的戲劇作品,都能配合不同學習進度與學科需要,引領同學通過文本閱讀和演繹,跨越文化、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建立千變萬化的學習情境,從而深入劇中歷史,探究校本課程或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的跨學科知識,使學生拓展眼界,累積文化造詣,感受欣賞戲劇的無邊樂趣。
團體協作 培育個人自信
戲劇課程之所以有「綜合教育」的美譽,全因其能同步發展孩子的 8 大智能,包括語言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和音樂智能。當中,令學生「學會表達」更是課程首當其衝的課題,故此除了日常彩排和文本圍讀外,老師亦會透過不同的熱身活動讓學生建立自信,善用肢體、面部表情和語言表達個人主張、情緒和感受,使其勇敢正視內心的需求,不再懼怕表現真我。當同學建立面對公眾的勇氣後,課程接而引導同學摸索不同文本角色,了解情節張力,從而再進一步與其他演員建立互動。故此戲劇教育不但能改變孩子內向羞澀的性格,燃點其公開表演和演說的勇氣,亦能加入社交訓練和團體協作,讓新生代學會共同承擔責任,分擔台前幕後工作,明白協商討論的重要性。
培養情商 發展共情能力
戲劇教育不單是高效學習英語的良方,亦是出色的「情感教育」,其強調情感的抒發與感受力的培養,能使學生慢慢肯定自我,不再隱藏內心情緒。更難能可貴的是,戲劇教育還能夠幫助新生代尋找生命的意義,引導他們走進故事,透過別人的眼睛觀看世情,理解不同民族、信仰或階層的處境,建立包容和慈悲的美德,建立健全的同情能力。在不少戲劇課上,老師均會加入「價值教育」,帶領孩子思考故事的因果,並鼓勵學生介入角色,為其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是羅密歐,面對愛人自殺的消息,你會怎麽做?」、「你支持哈姆雷特為父報仇嗎?你是如何看待『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讀白?」——劇本的歷史情景與倫常關係無疑是孩子人生的試驗場,為其提供反思與嘗試的機會,使其能設身處地,建立積極的解難態度,並在不斷排演中,透過穿梭戲劇與現實,掌控角色和個人情感,從中學會抽離,將情緒收放自如,使學生他日遇到真實困境時,亦能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