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多元感官發展(43期)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43期 楊文婷姑娘 感官發展 音樂治療

在上幾期文章,筆者花了不少篇幅去闡述音樂和人們情感連結關係,也介紹了兩個活動給家長在家和孩子玩樂。接下來,筆者想用不下於幾期的篇幅,闡述音樂於孩子的感官發展之間的聯繫及其重要性。

在未正式成爲音樂治療師之前,筆者是一位音樂早教工作者,曾到外地接受奧福音樂教育的專業培訓。算起來,筆者在幼兒音樂教育以及治療這個領域,前後已經累積了超過十年的經驗,亦觀察了很多香港教育發展的趨勢。對於孩童而言,在比拼學業成績、課外活動表現爲重的主流教育環境下,學習已不再是樂趣,而是追趕。近年不少家庭悲劇的發生,均是學童身心長期受壓,得不到調劑舒緩的情況下,最後付出的沉重代價。正因如此,不少家長都希望能夠擺脫傳統教育,給孩子一個全面發展的成長環境。新式教育理念有如義大利「蒙特梭利」、德國「華德福」或美國「高瞻學齡前教育」呼聲愈來愈高,這些教育法的共同點都是兼顧孩子身心靈的發展,倡導啟迪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以及求知欲,透過活動以及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自發、有序地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音樂作爲藝術其中一種的媒介,正正打入了「創意學習」的這個空間。其實孩子「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讓孩子參與五花八門的音樂遊戲,糅合不同的創意藝術媒體(例如律動、繪畫、戲劇等),能夠非常有效地打開孩子成長的一片天。

什麼是七感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本體覺及前庭覺是腦部的「七感」。0至6歲是兒童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可想而知,「七感」就是孩子學習的渠道。人們經常說孩子在這段時期學什麼都很快,因爲孩子此時對七感體驗非常靈敏。眼、耳、口、鼻、皮膚所得到的官能感受,是比較直觀讓讀者們明白的五種感官,本體覺和前庭覺則是較容易被忽略的感覺系統。惟受篇幅所限,本期文章先按下不表。

音樂與七感

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說:「音樂教育不僅是音樂教育,更是人的教育。」音樂家奧福也說:「兒童音樂基礎教育絕不是單一的學習而已,它是結合律動、舞蹈與說白等的經驗學習。」神經科學家利用先進的高階影像工具發現,當我們感知音樂時,幾乎大腦的每個區域都起到了作用。誠如前文(第41期)提及,音樂世界蘊含了豐富的資源讓孩子對世界進行探索:旋律、節奏、音色(光暗、溫度、形象、質感),能夠透過不同樂器組合的彈奏表現出來。單純透過聆聽音樂以及接觸、彈奏樂器,已經能有效刺激聽覺和觸覺。音樂內節奏元素能夠有效刺激腦部運動皮質區(Motor Cortex),帶動肢體律動。而音階高低、音色變化(強弱、和聲效果),能有效提升對空間感的靈敏度,這些元素正正直接影響着我們前庭和本體動覺。

筆者非常享受和孩子們一同上課的時候,見證他們用身體感受音樂、四圍事物、道理的過程,讓孩童學習音樂,能夠有效輔助他們的多元感官發展。至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更是絕大部份都伴隨着不同方面、程度的感統問題。因此,音樂作爲一個介入方法,不但可以從情緒調節等心理層面入手,更能夠在感覺統合的層面上爲他們提供發展所需要的經驗,彌補先天過敏或低敏的問題。這些的題目均會於稍後的文章再和大家表述。

楊文婷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