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學 如何加大力度支援教師?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非華語學生 中文 袁國明 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有關現時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情況,據立法會的數字顯示,2016年全港有6,171名6至11歲的南亞裔兒童,現正接受小學教育,當中只有66%能夠書寫中文。另有6,400名12至17歲的南亞裔兒童,現正接受中學教育,當中只有68%可以書寫中文。
中文學習:升學樽頸
語言障礙令非華語學生更難入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的本地大學。 2017 年,共有1072名非華語學生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但多達968名考生(約佔90%)未有報考中國語文科 (中文科)考試,而這個科目是教資會資助大學的主要入學要求。至於餘下104名應考中文科的非華語考生,只有27%的應考成績符合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入學要求,為香港全體考生的56%合格比率的一半以下。
雖然教資會資助大學自2008年起,在收生時會接納其他國際中文考試的成績。此外,文憑試在2015年推出應用學習中文科,作為另一語文資格。2017年,該科首屆131名非華語考生取得高達88.5%的合格率。儘管有上述措施,在18至22歲的南亞裔人士中,只有10%在香港升讀學位課程(包括非教資會資助的學位課程),低於整體人口相關比率23%的一半。
學習架構:毋須作太大改動
教育局於2014/15學年,推動「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簡稱「學習架構」),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進一步照顧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需要,以期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其後於2019年進行修訂,從收集前線教師及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對「學習架構」的意見,顯示毋須作太大改動,只需作有關修訂令學習成果描述更細緻、更明確,更方便教師使用。
「學習架構」的確為學校制訂校本非華語中文課程起了關鍵作用,但如何落實就非常端賴學校的課程規劃力。由於課程規劃、教材教法,以至考評設置都是考驗學校的校本課程與教學的能量,關鍵是學校間的硬件(課程規劃、教材教法)和軟件(教師培訓)存在極大差異。
學習架構:文言文必學
非華語學生在香港成長和生活,若從小學到中學學習了12年中文,參與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也是無可厚非,但同時亦需考慮部分學校(特別是中學)錄取了不少新來港的非華語學生,他們的小學階段從未學習過中文。
現時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文卷當中包括下少文言文部分,包括指定文言文篇章及閱讀理解(文言文篇章),這是值得思考非華語學生是否適合考核文言文部分?
文言文包含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及哲學元素,莫說非華語學生,就算是普通的香港學生(華語),學習文言文也頗感壓力。對於非華語學生來說,若中文只是作為溝通和簡單書寫之用,實在毋須修讀文言文,縱然有部分非華語學生有興趣修讀中國古典文學和經典作品,也可以只讀不考,除了他們有志入讀中文系,否則,非華語學生實在毋須修讀文言文,更毋須考核。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6月(6/2019)公布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當中提出:我們必須採取措施,照顧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並考慮他們應否學習課程中的文學和經典部分,如應該的話,他們要學多少(詳見諮詢文件的第16頁)。
詳閱《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
個人認為諮詢文件正朝着正確方向邁進,對於非華語學生,是否需要學習中國文學和經典部分,或要學多少,是絕對值得深入探討,但按現時文言文部分的考核,仍是非常高風險的測考,根據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文卷合共四卷,有關文言文的考核主要在卷一,包括「指定文言篇章」佔30%及「閱讀理解」(文言文篇章)佔20%,即佔卷一50%,而佔四卷的總分(4卷)12%,實在是舉足輕重,非華語學生隨時因這部分的成績不佳,引致中文成績未達大學錄取的門檻。
專業支援 從「專業發展學校計劃」到「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
誠如上文所述,「課程架構」只是一個框架,如何落實才是關鍵。根據立法會的數據顯示,教育局近年一直加強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這方面的額外開支在5年間飆升519%至2016-2017年度的2.66億港元。同 期的人均額外開支則增加452%至每人8,720港元。這些支援措施包括向非華語學生入讀的學校提供額外撥款、提供度身訂造的中文學習課程及資助學生報考國際中文考試。但投放了多少資源針對支援前線老師,則未見有具體的數據。
而眾多支援前線老師的措施當中,本會一直參與「專業發展學校計劃」,以及「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QTN-s)。
教育局於2013年在「專業發展學校計劃」中增設支援非華語中文這個範疇,同時邀請了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簡稱「屯馬」)成為首所支援非華語中文的「專業發展學校」(2013-19年),前後支援了8間錄取非華語學生較多的中學,主要的的支援範疇包括,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發展校本課程及評估架構。
經多年發展,已在學界建立了跨校的學習社群,參與和合作過的中、小學約有20間,過去曾與教育局屯門及元朗學校發展組、校本專業支援組,以及學會合辦超過10次非華語中文公開課和專題講座,累計參與的老師超過200人次。
學會幹事(創會會長)高慕蓮博士多年來與屯馬中文科團隊緊密合作,參與多次的公開課的評課和專題分享,包括「如何通過文言文教學,提升非華語學生的歸納和評鑑能力」。而該校並於2019年亦成功入選「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QTN-s),繼續支援非華語中文。
計劃主要連繫不同學校及教育團體,圍繞非華語中文學與教的主題建立專業發展網絡,以推廣學校成功經驗及加強專業發展和交流,同時為網絡學校、教師、學生帶來裨益,從而回饋學界及社會,其計劃主要目的如下:
展望:
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主要是為了升學和就業,更是為了「向上流動」,按局方的檢視,前線老師對「課程框架」已初步接受,所以如何支援和提升學校推展和落實校本非華語中文課程,以至相關的教材教法和考評設置都是未來落實「課程框架」工作重點。
學會將繼續以屯馬作為推動非華語中文教學的基地,配合「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與其他參與的學校組成網絡和專業社群,透過課堂分享、專題講座和工作坊等提升學校的非華語中文課程規劃和領導能力,以至教學策略。同時亦向教育局建議:
- 加大力度支援前線非華語中文老師,包括專項撥款、釋放空間加強相關課程與教學的培訓;
- 加大力度推動學校組成「學習社群」,包括專項撥款提升校本非華語中文課程規劃和實施的能量;
- 加大力度建立學校間的網絡和學習社群,發揮協同效應,優勢互補。
參考資料:
- 數據透視ISSH10/18-19(2018)。
- 立法會秘書處資訊服務部資料研究組(28/11/2018)。〈「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修訂〉,教育局通函第 25/2019 號。
- 教育局、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2014)。非華語中文學習社群:課程、教材、教法期刊。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 教育局網頁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專頁,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second-lang.html
袁國明副會長
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校長
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乃香港教師中心學科團體,於2008 年成立,成員包括大學教授、講師、中小學校長及教師等,宗旨是推動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發展,探討學校革新、課程改革、學校領導及管理,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加強中、港、台、澳、新等地教師的協作,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及交流教學經驗。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歷年來均參與香港教師中心主辦新教師研習課程講座、教師專業交流月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教育會議,推展過不少計劃及活動,亦發表過不少文章,包括香港教師中心「教育研究獎勵計劃10/11」及教育局《香港教師中心學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