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中小學生「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競賽 圓滿舉行(18期)
為提高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教聯會聯同紫荊雜誌社共同舉辦「百年歷史.當代中國」紫荊盃全港中小學生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競賽。
詳細內容全盤開展小學創科教育 倡議設立創科教育主任——專訪教聯會梁俊傑副主席(18期)
在數碼時代,資訊科技擔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政府深明此道,明白需要讓年輕一代盡早打下穩固的資訊科技基礎,遂擴展「中學 IT 創新實驗室」計劃至所有公帑資助小學,推行「奇趣 IT 識多啲」計劃,培養學生對數碼社會的認知。教聯會副主席兼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紀念學校梁俊傑校長對於計劃表示歡迎,同時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支援,使資源能夠更好的利用,令計劃事半功倍。
詳細內容支援新校長 學界後浪 創出教育新動(18期)
時代變更,人事更替,近年不少新校長上任,形成一股新動力。校長作為學校的領頭人,其領導直接影響學校發展方向。校長若能作出明確而具前瞻性的導航,學校行政效能和教學質素亦會有所提升。所以,當校長新上任後,教育局會提供課程予新校長,協助他們適應新崗位,期望各位新校長能發揮所長。然而近年社會動盪加上疫情,由停課到復課再到長期防疫,重重挑戰前所未遇。固有的新校長課程,能否啟發新校長應對全新挑戰?今期《教育專業》請來 4 位新任校長和 2 位支援新校長的學界前輩,齊齊分享大時代下新任校長的感悟。
詳細內容優化課時為學校提供足夠誘因 推動應用學習發展——訪問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校長
教育局提倡優化課時,看似是釋出主科的課時來讓學生投放更多時間在其他學習領域,其中一項包括應用學習。教聯會副主席鄧飛校長表示,應用學習與優化課時沒有直接關係,畢竟應用學習的範疇是歸類在選修科之下,如學生有意報讀應用學習課程,通常科目會恆常在週三下午及週六上堂,職業訓練局也會因應學生的學習時間,而調整應用學習的上課時間。
詳細內容第十七屆全港中學「兩文三語」菁英大比拼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要在世界經濟上爭取佳績,市民必須擁有良好的英語溝通和表達能力,而中國在國際經濟、貿易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要掌握普通話、了解祖國國情,港人才可以把握自身的優勢,有效地與內地、國外合作和發展。由香港西區扶輪社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合辦,教育傳媒作為支持機構的「第十七屆全港中學『兩文三語』菁英大比拼」活動,已經完滿結束,各大獎項亦名花有主。
詳細內容數學xSTEMx活動 獲大學邀請分享成果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一直十分鼓勵老師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包括電子教學、翻轉教室、STEM教育等,為老師提供專業培訓,同時亦會尋找不同的機會,與教育局或大專院校,進行有效的分享與交流。任教數學與體育科的賴永康老師,致力在專業路上精益求精,於2018年奪得優秀教師獎後,激發更多教學靈感,並獲得大學認可,邀請他與全港小學教師進行分享。
詳細內容教聯會支援姊妹學校 多層次交流促進兩地發展
教聯會在整個姊妹學校交流計劃擔當聯繫角色十多年,除了支援粵港澳姊妹學校締結計劃,近年更為港人子弟學校進行專業支援,在各個層面上作出多層次的交流。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指,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特別點名提出姊妹學校的重要性,可見在國家發展的里程碑下,姊妹學校也是重要的一環。黃主席說︰「鑒於近年發生的社會事件,教聯會盡力做好溝通橋樑的角色,向內地學校解釋: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彼此保持良好溝通。」
詳細內容科技創新,想像未來 姊妹學校交流 打破地域限制
疫情持續,這段期間為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均帶來重大挑戰及轉變。其中一項重要轉變,就是影響了姊妹學校交流。根據教聯會去年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超過六成受訪學校 2019/2020 年度沒有舉行任何姊妹學校交流活動,其他學校主要改為網上交流方式繼續互動。為了鼓勵兩地學校締結,教育局提供約 15 萬元資助津貼予每間學校,學校可如何善用這筆撥款?
詳細內容幼師工時長 壓力大 逾40% 幼師考慮離開幼教行業
教聯會調查發現,超過半數幼師指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落實後,其教學及行政工作量大幅增加,4成半幼師每周工作61小時或以上。7成幼師分別認為薪酬未能合理反映其學歷及年資,亦與工作量不成正比。面對沉重的工作量,超過9成幼師感到現時工作壓力過大和略大,逾4成幼師甚至表示有轉行的念頭,有超過三分一幼師估計來年流失情況將更多,情況令人憂慮。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