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年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 - 2024年1月
沉浸式學習語境 自發自主學英語
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各小學都不乏舉辦各色各樣的英語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位於元朗區的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擁有豐富經驗及出色的教學成果,藉發展各種英語創新課程,以跨學科協作及混合式學習模式,成功為學生打造沉浸式的英文學習語境,讓學生在輕鬆氛圍下主動自發地學英語。劉鐵梅校長表示近六年,學校教授英語的成果顯著,學生對英語抱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學校亦受區內家長和學生歡迎。
創造友善學習環境 全面打造英語氛圍
學校致力營造全方位的英文語境,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學習,使英語融入日常生活。學校聘請多位外籍老師,營造濃厚的英語氛圍。例如低年級七堂課中就有六節是由外籍老師任教,比例甚高,有效培養學生對英語的熟悉感和興趣。學校積極培訓各外籍老師通過相關考核,除了教授英文科目課程外,亦有資格任教其他科目的課程,例如電腦、常識、視藝等學科,靈活地將英語融入其他學科教學中,使各科教學相得益彰。
外籍老師參與教學的部分甚多,例如低年級的閱讀課、戲劇課,校本課程和各形式富趣味的活動及創新課程。學生在校時間長,當他們長期接觸外籍老師,英文的語境氛圍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在「沉浸式」的英文語境體驗下,學生便不懼怕用英語與人溝通。
在電子教學上,學校設有英語網上平台「FLIP」,鼓勵學生在家中活學英文。學生需要將自己在日常生活、課堂或延伸活動所學,以拍攝短片的形式放上平台展示,老師會加以奬勵。學校自2020 年開始已引入該平台,恆常給學生使用,不同能力的學生也能運用平台自主學習及創作作品,例如有同學在短片中演繹卡通人物角色,並配上自己的聲音,讓老師嘆為觀止。
跨學科協作教學 營造多元英文語境
劉校長表示,學校一直積極發掘不同地方學習英語的方式,例如從蘇格蘭、芬蘭、台灣、國內等地汲取經驗,了解如何更有效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最終發現使用跨學科的學習方式,能全方位鞏固學生的英語能力。課程設計上,英文科會滲透其他學科元素,其他學科亦會滲入英文元素,不同科目之間相互協作,不但增強趣味性,且將英語與日常生活更緊密扣連,長遠強化學生整合學習的能力,豐富各學科的學習成果。
在英文校本課程方面,跨學科的教學形式多樣,包括將電腦科的編程教育融入英文學科。例如低年級將 Robo校本課程加上英文說故事的元素,學生不只閱讀故事書,更需要配合劇本,編寫程式去設計、創作故事書中的場景,並隨後在英語課堂上利用 Robo 演繹故事。這種模式讓學生能運用科技知識於其他學科,過程中享有更多參與機會,令課堂倍添趣味。此外,低年級的英文校本課程則滲入戲劇元素,開設英語戲劇課,聘請戲劇專業的外籍老師任教,鼓勵低年級同學勇敢用英語表達和演繹自己,以生動的形式,提高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並培養其自信。
學校又將人工智能融入視藝科,學生須在人工智能內輸入英文指令去作畫,故需學習視藝相關的英文專用名詞,再去繪畫作品,學生不但能活用英文,更同時學習整合科技、英語及視藝科的知識,相互協作學習。學校更在每個學科中加入英文元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將英文滲入體育科,讓學生學習球類運動相關的英語,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看球類比賽亦須理解相關英文。可見學校的課程設計上甚具心思,將英語生活化,致力營造多元及互動的英文語境,讓學生體驗到不只英語課才須學習英語,其他學科亦然,自會對英語更為重視,明白英文作為國際語言的重要性。
趣味英語擴眼界 創新課程活動
除了跨學科協作,學校近幾年積極發展各種英語創新課程,如 Robo Wunderkind 編程結合英文說故事的課程設計,另外又引入 Global Eyes 主題式學習等,藉開拓各式各樣創新有趣的學科,大大提升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Global Eyes 英文專題研習課,是由外籍老師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國家的特色和文化。當中一至六年級設有不同的主題,例如音樂、衣著、飲食、體育、節日或環境等,課堂上會採用 Project-based Learning 的模式。除了用英語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老師亦會扣連本地元素,讓學生探索及做資料搜集,比較其他國家文化與本地文化的分別,擴闊學生視野,並在文化差異中學懂互相尊重,建立正確價值觀。
在匯報方式上,每級學生學習該專題後,皆會製作出成品作為學習成果。例如用環保物料去製作其他國家的服飾和演奏樂器等。匯報形式緊扣英語校本課程,例如二年級的主題是環境保育,Global Eyes 課程亦會緊貼環保主題,兩者教學相輔相成。此外,學生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會發現用英語搜尋相對容易,從而鼓勵他們多用英語尋找學習資源。
豐富英語活動 陪伴式學習歷程
學校每年會舉辦盛大的英語活動「國際文化週」(International Cultural Week)。活動期間,學校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人士,為學生介紹各國的文化,並與他們進行具文化特色的活動和遊戲,藉此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創造適切的英文語境。此外,還會舉行「國際文化日」(International Cultural Day),全校老師會參與主題式的學習活動,到各課室圍繞主題展開教學,並與學生共同製作相關成品。
劉校長認為要令孩子自發學習英語,不僅僅是舉辦活動讓他們參與,更重要的是以全方位、跨學科的模式,在各科目中加入英語元素,讓學生明白英語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提升其學習動機。跨學科協作需要其他科目的配合,是各科老師共同合作的成果。這些課程及活動都讓英語成功地滲透學生生活的每個層面,讓他們享有繽紛多采的英語學習環境。
混合學習模式 互動中尋知識
學校摒棄傳統單向講課的教學方式,強調混合式學習,即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輔以其他學習模式。例如結合資訊科技工具,兩者相輔相成,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素。實踐上,老師要求學生利用電子學習平台作課前預習,如先看短片,回答短片問題,然後在課堂上與同學討論和交流,或者回家後作相關的評估及整合功課等延伸學習。劉校長認為混合式學習能增加學時,讓老師有更多時間與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討論,給予學生更多探索的空間,學習時得以更自發和投入,作為推動自主學習的重要一環。
課程發展主任馮湛琛老師強調學校採用「適異性教學」策略,教學時能全面照顧不同學生的個人需要,顧及他們不同的學習興趣,並指出學校的教學方針是以學生為本,老師會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與他們一同討論與交流,最後總結出答案。學校不提倡給學生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期盼藉互動交流啟發學生,培養他們的解難能力,這亦體現學校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教學方針。
推動獎勵計劃 鼓勵自主學習
學校致力營造無壓力的學習環境,以獎勵計劃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他們自主學習。例如學校設有「寶石計劃」,學生須收集四種代表四個學習能力的「寶石」,以換取相應的獎品。這四個學習目標包括語文能力、未來技能、價值觀教育及健康與人生四個層面,同學若達到相應要求,便可換取不同的非物質獎勵,例如與老師遊玩、吃東西等,因此學生都表現踴躍,在各方面努力爭取優秀表現。
學校又將星期三定為「無功課日」,即是每逢星期三,老師都不會佈置功課,而是讓學生自行編排當天的活動,並記錄下來,向老師匯報。劉校長認為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就需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學習自行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生在「無功課日」會主動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溫習、學習英語、做運動等,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行選擇有興趣的學習範疇,並藉此積極爭取獎賞。
此外,抄寫筆記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老師在課堂上會保留一半黑板的空間,將學生整合的知識重點記錄下來,鼓勵學生抄寫筆記。學生在寫筆記之餘,同時掌握記錄科目重點的技巧,以及其中的思考方式。其他科目亦有中英對照的筆記,學生可主動學習其他學科的英文。透過抄寫筆記的訓練,學生培育自主整合知識的能力,並從老師在黑板上所寫的清晰重點,學習以各類高階思維工具協助思考,將之養成思維習慣,對將來升讀中學、大學的學習也大有裨益。
馮老師指出,以黑板記教學重點比 Powerpoint優勝之處在於前者能有效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並讓他們在與同學的討論中確認答案及深入學習。過程更貼合學生的學習歷程,不只是給出正確的標準答案,而是在討論分享中得出答案,指出錯誤,作出反思和改正,讓學生有深刻的印象。
教學成果豐盈 備受各方肯定
學校透過拓展英語創新課程,富趣味及互動的英語活動,以跨學科協作及混合式學習,將學校打造成學習英語的快樂天地。另一方面,在升學銜接上,劉校長表示大多入讀學校的學生對英語本就具有濃厚興趣,故升小學時在英語銜接上困難不大;而在中學銜接方面,學生經過六年「沉浸式」的英語學習,已奠定穩固的英語基礎,有助他們輕鬆掌握英文中學的課程內容。
在區內任職近三十年的劉校長坦言,十多年前,區內的學生害怕英文,認為學習英文非常困難,但隨着這六年間不斷優化課程及增聘外籍老師,學生不再害怕接觸英文,反而更見喜愛,懂得活學活用,培養出一定的英語表達能力。有家長更分享他們坐輕鐵時,見到學校學生即使在課外亦用英語交談,可見學生已將英語融入日常生活,自主學習英文,這在區內尤其難得。
學校的英語政策已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在六年學習後,有信心用英文與人溝通及表達自己,並享受學習英語的過程,這是學校在英語教學上成果豐碩的明證。由於雙語教學上的出色表現,學校亦常受邀到其他地區,分享雙語跨學科學習的經驗,足見學校在這方面的教學表現優異,備受各方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