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年9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 - 2024年9月
前瞻兩文四語策略 迎接未來 面向世界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致力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培養他們創新創意、溝通協作、數碼科技、抗逆能力等技能,並積極推動價值觀教育,打造智慧幸福校園,讓孩子活出健康人生。張麗珠校長指:「科技是這一代小朋友必須具備的未來技能。」因此,學校採用「兩文四語」的教育方針,從環境、師資及課程等方面着手,在兩文三語基礎下,系統化地教授編程及科技科學,啟發學生的解難能力;並在學科課程中滲入不同的思維模式,有機結合價值觀教育,培養同學擴散性思維、總結性思維、邏輯思考等能力,以裝備學生能夠面向世界,迎接未來。
全方位語言方針 奠定兩文三語基礎
張校長指:「小朋友要放眼世界,迎接未來,不論身在何地都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在兩文三語的教學上,學校透過跨學科協作,有機聯繫不同學科,配合體驗式學習及多元策略,讓學生親身參與不同形式的實作,鞏固語言知識點。
中文
識字量對於語言學習非常重要,學校設計「校本識字課程」,為學生創建屬於他們的字庫。中文科組長曾睿思主任表示:「我們的關注點是學生能夠認識漢字的部首或部件,從而連繫一系列字詞,讓他們對字的基本結構有初步概念,更容易掌握文字。」學校初小中文課程設有「百寶簿」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通過不同的識字策略,包括學習字型結構、部首辨識、聯想識字等方法,集中大量識字。同時,學校認為生活經驗與觀察對小朋友的寫作十分重要,因此為一、二年班特別安排句式練習,句式冊中還附有二維碼,一掃即見相關圖片或影片參考,有助累積詞語在不同場景的用法,寫作時產生更豐富的聯想。
此外,學校重視學生的普通話發展,多年來採取普教中政策,給予更多機會讓學生聽說普通話。例如特聘普通話專任老師推廣普通話活動及參與日常的課堂教學,讓同學透過交流互動,強化普通話聽說能力,例如安排學生嘗試用普通話講故事,並將語音上載至 Google Classroom,挑選當中優秀的內容在小息播放,增強他們的信心;對於普通話尖子,學校設普通話大使,讓他們協助籌辦普通話活動,如普通話日等,以營造濃厚的語言氛圍。
英文
在英語教學方面,學校設計一系列有趣的英語活動,連繫不同學科,並滲入正向教育元素。學校亦積極參與教育局舉辦的活動,例如「Week of Love and Growth」,教導學生認識不同愛的方式,愛國愛家愛自己,愛自然愛社區。透過電影欣賞、點唱、圖書閱讀、親子旅行、暑假活動等形式,將英文與生活緊密聯繫,讓同學進行討論及動手做,藉以學會欣賞、感恩、健康生活、愛護地球、愛護世界等正向價值。英文科組長黃雪兒主任指出:「『I learn and I forget, I do and I understand』,學習要透過體驗和經歷,讓學生真正能學到知識,我們亦希望安排這些跨學科活動,讓學生學到英語之餘,明白愛的訊息。」
學校實踐跨學科協作教學,配合不同的課題與不同科組合作,拓闊同學的知識面。例如在英文課程加入STEAM 的元素,外籍老師教同學製作食物時會配以科學營養的知識;配合「Tourist Board in HK」的課程,帶領同學參觀米埔,了解自然生態,學會欣賞大自然,保護大自然;配合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課題,老師會讓學生藉着杭州、澳洲等地的交流團,以短片拍攝、匯報分享等模式,介紹他們在活動中的得着。
系統式「第四語言」教學 培養學生思維發展
學校除了重視學生的兩文三語發展外,更培養同學掌握「第四語言」的能力。張校長解釋:「所謂『第四語言』,指的便是編程。我們將編程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皆因編程能夠訓練學生除錯的思維模式,這種解難能力在多變的社會而言非常重要。」故此,學校早在三年前已在一至六年級普及編程、科技等內容,開設「生活與科技科」,教導學生使用不同方法、程序與邏輯解決問題,有系統和循序漸進地訓練同學的思維模式。
同時,學校投放不少資源購置邏輯相關的教材,一方面讓學生從應用之中學會解難,另一方面提升他們對編程、科技、STEAM 等方面的興趣。例如引入 Tublock 水管積木,讓同學動手拼砌,訓練邏輯思維,並在過程中訓練團隊合作精神;另外亦購入磁片積木,配合專題研習形式,安排學生設計公園,培養設計思維與創造力。「生活與科技科」的教學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提供大量動手做的機會。學校亦善用網上平台,例如 Code.org、MakeCode 等,讓同學進行簡單任務。
善用平台提供機會 深化創科教育發展
負責科技支援的曾嘉麟副校長指,單靠課堂學習編程,其實未必足夠。網上平台正正讓學生在家中也能夠進行編程練習,自主地去繼續試、繼續學,繼續強化個人的思維發展,以期未來他們高年班時,能夠設計出自己的科技作品,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學校亦購置了硬件 Matatalab,展開編程訓練,透過實體操作,令小朋友明白編程可以在現實中去結合,從動手做訓練之中學會處理編程時遇到的任務及困難,同學之間甚至可以進行結對編程互相幫助。在重視實踐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吸收知識後能夠用邏輯思維思考,繼而動手做,令知識基礎也日益牢固。同學更在國際科學奧林匹克 Matatalab 機械人大賽中獲得團體解難挑戰賽團體獎。
未來,學校計劃將 STEAM 教育由編程,擴展到 AI 領域,然而要發展 AI 課程,資訊素養、價值觀教育也同樣重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夠確保將科技運用在正確的地方。近年,學校從同理心出發,舉辦各類型科創活動,讓學生應用科技、編程的知識和技術,為長者,為學校,為老師,為同學解決難題,並藉此漸漸建構小朋友的正向價值觀,並在生活中實踐所學,日後回饋社會。
優質學習環境 配合「兩文四語」教育
要有效推行「兩文四語」教育,先需要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配合在語言、STEAM 方面的教與學,並造就一個智慧幸福校園。學校設有「60i LAB」,以太空艙的概念設計,提供一個新型學習空間,配合科學科技學習。張校長期望藉着這個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思維與好奇心;校內又設有「i Eco Learning Space」,引入藍龍蝦、烏龜等小動物,讓學生為小動物命名,並與老師一同飼養,從中獲得歸屬感與投入感,並對自然生態有更多了解,學會貢獻、關懷、愛護自然,養成正向的價值觀。
學校亦在家長、校友、校董會的支持下新建「喜閱廊」,廣泛推廣閱讀,不僅讓小朋友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圖書,更為他們提供一個舒適的讀書場所,鼓勵孩子安坐「喜閱廊」吸收書本知識。學校又善用校園空間,佈置綠化角落「陽光小平台」,營造悠閒、舒適的環境供同學休憩,加強孩子的幸福感,令他們精神更好,另一方面,陽光小平台也是師生之間閒聊、互動的地方,拉近彼此的距離。
教師專業發展 配合前瞻性方針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有助接觸更多新理念、新思維,為教學注入新活力,給予學生更優質的學習體驗。張校長認為:「師資並不在於獲得多少榮譽,而是課程組織策劃的能力。」故此,學校非常重視教師專業發展,例如安排教師參加各大院校計劃進行培訓,「邊教邊學、邊學邊做」,並透過教學相長、觀課文化、同儕之間的激盪,讓老師之間互相學習。老師的專業發展配合學校的前瞻規劃,令課程編排、內容配合、跨科協作等方面能夠更高效,在課程組織策劃上能夠精益求精。
逾 110 組課餘活動 培養全人發展
學校致力栽培學生的全人發展,培養他們的潛能,使之活出健康精彩人生。藉着推行「一生一體一藝一科技」策略,設逾 110 組課餘活動,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讓學生在不同領域之中發光發亮。學校亦設有游泳館,一至六年級會上游泳課,一則強身健體,二則練成一種求生技能;在課堂之外亦有花式跳繩、武藝操、田徑、球類、舞蹈等課外活動。在音樂方面,學校設有管弦樂團、中樂團、舊墟 eband 等。此外,學校更積極提供學生展示才能,擴闊視野的機會。例如組織泳隊同學到深圳與當地泳手交流;帶領中樂團到日本參加國際性的比賽及交流。
得益於學校的全面支持,同學們能夠在他們擅長的項目中取得成就,成績令所有師生、家長都為之鼓舞。例如管樂團及舊墟 eband 的同學在聯校音樂大賽 2024 中,分別榮獲管弦樂團組及流行樂隊組的銀獎;女子籃球隊在大埔區小學校際籃球比賽勇奪冠軍;田徑隊亦在大埔區小學校際田徑比賽中獲得 6 金、4 銀、4 銅,以及 1 個團體冠軍、3 個團體亞軍的佳績。劉兆基副校長補充,累積所有學界比賽總積分來算,女子組是區內的第一名,而學校男子組的總積分則是區內的第二名。
全面關顧 支援幼小銜接
升小銜接方面,學校就着兒童的發展需要提供支援。在時間表安排上,連午息在內,學生平日有 4 個小息,讓他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學校每個星期五只上半天課,將騰出的半天讓學生可學習其他知識或是休息,減輕小一新生在銜接上小學階段的壓力。在學習環境方面,學校在裝飾、遊戲上亦多加心思,購入「煮飯仔」、LEGO 等,希望打造校園讓小一新生感到與幼稚園一樣的安全感、親切感與熟悉感,從而喜歡上學。學校又推出「大哥哥大姐姐配對計劃」,為每位六年級同學配對一位小一新生,協助他們適應校園生活,令初入學的孩子對學校更有歸屬感。
為了幫助小一新生儘快適應小學課程,學校在暑假期間安排普通話及英文「語文博士班」,由普通話專科老師及外籍英語老師教授。一年級學生入學後,學校亦會為他們安排普通話補底課外活動,用以提升他們對普通話的興趣及適應普教中的課堂。至於英文科,則會安排三位英文老師加上本身的科任老師,透過英語話劇課堂,為同學提供一個良好的英文語境,練成地道的英語發音。此外,張校長期望小朋友擁有充滿活力、健康的身體,因此將小一體育課擴展至三節,讓同學有更多時間鍛鍊身體。未來,學校一、二年級的音樂科設校本敲擊課程,透過較易入門的樂器表達情意,並訓練抽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