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寫筆記≠學習良方 針對學習階段 制定最適切學習方案

文: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學習方案 香港教育雜誌50期 學習筆記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學校都會制定及教授不同筆記策略,如繪製腦圖或流程圖、提供摘錄框架等,藉此提升學生摘錄筆記的意識及技巧。在課堂上不難發現老師在講台前聲情並茂地講課,講台下的學生全都低着頭奮筆疾書地抄寫重點。然而,這又是否最佳的學習方法?

其實孩子在學習階梯上,需要按照自身的學習進程建立合適的溫習策略及習慣,家長可以將學習階梯劃分成:初小、高小及初中,好好把握這三個學習階梯,與學校合力塑造孩子的學習模式,潛移默化地培養終身受用的良好學習習慣。

集中複習範圍 建構長期記憶

對初小學生,尤其是小一新生而言,面對完全陌生的學習環境,光是要上課坐好、專心聽講已經是一大挑戰,因此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便成了家長的第一要務。但是,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超過了時間極限,便會開始游離,因此家長需要將溫習內容適當剪裁,採取間隔重複的溫習策略,如每次只集中複習五至十個英語單詞、將做錯的題目再做一遍等,並每隔一段時間就重複讓孩子溫習,避免一下子溫習太大的範圍,降低遺忘曲線的效果,讓知識轉化成長期記憶。

人的大腦喜歡新奇的東西,尤其是從來沒有見過、沒有學習過的,大腦腦幹中的藍斑核會活化起來,大量分泌跟注意力和記憶有關的正腎上腺素,因此學習上一定要保持孩子的新奇感,才可以抓住他的注意力,使訊息進入短期記憶中。因此家長應該避免反覆背誦的單調學習方式,嘗試讓孩子繪畫出相關字詞的圖像、故事串連等方法來幫助孩子記憶。而且家長每複習一段時間後就應該讓孩子休息數分鐘,給大腦一個緩衝的時間,避免「無效學習」,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進步。

另外,家長亦可以利用聽覺加強子女的記憶,也讓他們讀出聲音,例如完成中文造句後讀出來、把數學題目讀出來再寫算式等。

從小養成摘錄筆記習慣 培養自我察覺能力

當孩子踏入高小階段時,家長便應該配合學校,助孩子建立預習、複習、做筆記等習慣,推動自主學習的精神。孩子能夠為每個學科準備一本筆記本,利用圖表、列點等方式整理學科重點。如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孩子能夠在筆記本上以概括句寫出段落內容、記錄關鍵字詞等,方便溫習,同時鍛鍊統整能力。

與此同時,家長可以邀請子女共同擬定預習及複習計劃,仔細定出步驟,例如在課文教授前先把課文讀一至兩篇、認識生詞的意思及用法等。此外,在學習上,不斷的將知識「灌」進腦袋裏並非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學會使用」才能夠加深孩子對知識的記憶。以語文學科為例,家長可以讓子女嘗試活用新學會的字詞造句,運用聯想力把字詞聯繫,從而加深記憶。當詞庫有一定數量時,家長更可以讓子女嘗試把不同的詞彙戓片語串連起來,創作成一個故事,增加溫習的趣味性。

同時,在這個年齡層裏,孩子開始發展「後設認知」能力。在溫習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展開反思,如:「真的了解這個知識概念嗎?能夠對朋友或弟妹解釋清楚嗎?」為了讓子女能夠更客觀地正視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家長可以讓他們藉着重新檢視小測、評估,找出自己未能熟習的範圍並加強。

鍛鍊大腦檢索能力 刻劃更深刻記憶痕跡

在整個小學階段裏,學生多是藉着重複閱讀的方式加強對知識的記憶。透過翻閱筆記,他們能夠在短期內把內容牢記,並應付當下的測驗,這卻導致他們難以肯定自己對概念的掌握程度。中學的學習則需要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這時學生便要學會慢慢鍛鍊自己的記憶檢索(retriever)能力,讓大腦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調用正確的資訊。

記憶痕跡的深淺與記憶檢索能力息息相關,越是奮力回想某項知識重點時,相關的知識痕跡就會越是深刻。藉着不斷回想,大腦便會開啟更高層級的認知系統,也就是說大腦會把這項知識貼上「非常重要」的標籤,相對於其他資訊,這個知識點會更加牢固地記在腦海裏。然而,當學生能夠藉着筆記毫不費力地重溫知識時,記憶痕跡就相對較淺,導致這些知識較易被遺忘。因此,學生在中學時期需要發展另外一套的學習模式,漸漸減少對筆記的依賴。學生可以把握學校設計的跨學科課程,就着主題製作概念圖,找出不同學科或課題之間的關聯,使知識更具條理及邏輯。

有效學習4方法

睡前小筆記
在完成一整天的複習及功課時,記下一些今天新學習的課程重點,但切記不能拿出課本或筆記參考,藉此訓練更好的檢索能力,刻劃出更深的記憶痕跡。

穿插式學習
在複習時不要只做單一章節的題庫,盡量將不同概念的題目混在一起作答,畢竟考試內容往往難以小範圍的知識或是單一技能解決。

「二八法則」
在進行複習前,可以先檢視自己的學習進程,分析當天課堂的內容,將自己較不能掌握的知識點作為重點溫習目標,並利用「二八法則」:即80%時間集中精力學習一項知識,20%時間穿插學習其他內容,避免大腦對單一的學習內容失去新奇感。

當個小老師
當發現同學在學習上有困難時,不妨伸出援手,成為同學的小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內化並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解讀,有助將新舊知識產生連結,使知識能夠更加牢固,甚至還能衍生出新的見解。而且當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時,能夠弄清知識的脈絡,從中找出邏輯不同之處,正視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學會如何學習」一直都是人生必備軟技能,可是在這個科技更迭迅速的資訊時代,讓自己「學會學習」似乎變得困難。學校及學生在學習上更加仰賴科技的幫助,使大腦不能發展更高階的資訊統整系統,不利未來發展。

社會不斷發展,未來的行業趨勢一直在變動,當下炙手可熱的職業可能驟然間成了明日黃花,然而當孩子學會不斷自我增值時,他們便不會怕被淘汰。

香港教育雜誌50期封面故事:抄寫筆記≠學習良方 針對學習階段 制定最適切學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