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跨課程學習  觸動情感 尋找學習的意義與內涵

文: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教育傳媒 升小攻略 到校直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停課不停學 跨課程學習 藝文課 親子讀書會 STEAM 課程 LIVE 課程 大埔區

只要到訪過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舍,實在難掩怦然的心動︰二萬呎農田、偌大舒適的圖書館、多媒體藝術巴士等等,而且處處布置都充滿大自然氣息與社區元素,已經大概猜到課堂的多元趣味。葉億兆校長經常說︰「我希望做到授之以漁之前,先讓學生享受釣魚的湖光山色,確認釣魚的需要與意義,教育的焦點不只內容與技巧,更應在學習的情境脈絡與意義,當學生有所感動,了解學習的意義,便自然愛上學習。」大概因為這樣,舊墟寶湖的學生愛上學校,愛上學習,在多元化的校本課程及獨特的校園環境薰陶下,從成績到品格,得到全面培育。

 

「本校的信念﹕每個孩子  是獨一無二  可發展潛能  能邁進成功」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葉億兆校長

「本校的信念﹕每個孩子  是獨一無二  可發展潛能  能邁進成功」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葉億兆校長

 

一切由情感出發

  葉億兆校長在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任教超過十年,對學校認識透徹。葉校長提到希望學生「享受湖光山色,確認釣魚的需要與意義」,其實這是引用了心理學的 ABC 理論:「情感(Affective)」、「行為(Behavioral)」、「認知(Cognitive)」。他說:「期望以『情感』先行,有情意之後,才慢慢講策略、技術、知識。」疫情下停課已久,葉校長最關心的並非學生成績與進度,而是學生的心理需要。他説說:「大人在疫情下當然壓力大,小朋友同樣有壓力,亦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他們未必懂得表達。所以我們日常進行視像上課和電話跟進學生情況之餘,亦舉辦師生之間的『情書』活動,希望學生不只是面對冷冰冰的屏幕,而是有溫度的紙張與手寫字,老師與學生更會互相寄贈小禮物,彼此表達關懷。」

  葉校長更提到,坊間很多時提及「停課不停學」,但他希望多走一步,就是「停課我要學」。他説說:「香港推動自主學習多年,或者停課正是好時機,讓同學主動向學校及家長説出他們想學甚麼。」是以學校邀請學生拍下他們「技能解鎖」的時刻,從而鼓勵學生停課期間自主學習。

於校園內的水稻田耕作,不但是學習與體驗,更令學生懂得珍惜食物與感恩。
於校園內的水稻田耕作,不但是學習與體驗,更令學生懂得珍惜食物與感恩。

 

多元化的跨課程學習

  校本課程的三個重點:

  1. 跨學科元素
  2. 真實的經歷
  3. 情意感染

  課程達到以上重點,會顯得更活潑、生動、有趣。校本課程的設計讓學生更投入,配合真實的經歷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主性,學生才能發掘學習的意義。

 

趣味盎然的「課程統整周」

  課程統整周已推行了十多年,這個超學科的課程會用一周推行,六個年級各有主題,以CRT ( 情境、角色及任務) 模式進行學習,學生分小組一起解決問題以完成任務。以五年級的「隱世『保』藏」為例,學生化身為保育專家,乘搭電車遊香港島,了解中上環的建築,走訪上環海味店,了解百年老店舖的特色,種種經歷皆令學生難以忘懷,從中發掘學習的意義。而沒有功課壓力的藝文課,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產物。

 

充滿大埔情懷的「藝文課」

  藝文課是一個創新的校本課程,課程重視學生透過經歷觸動情感。每個年級各有主題,如「遊藝人生」、「節日有感」、「農情‧ 濃情」等。課程以大埔為縱軸,從學生所處的社區出發。「當中最特別必數三年級的耕種,我們開墾了一幅水稻田,學生需要踩鬆泥土才可種植水稻,對於在城市長大的師生們都是挑戰,因為泥土內有大大小小的石頭,赤腳踩進去,感覺……很奇特。」葉校長笑指,從前家長要求小朋友穿水靴耕田,到現在大部分家長已經接受赤腳耕田了。小朋友在田中不小心跌倒還會哈哈大笑,可見學生真的十分喜歡這種學習模式。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主題,就是「墟市情懷」,四年班的同學到富善街街市採訪,向年紀老邁的店主提問昔日墟市的種種。葉校長説:「有時會訪問到一些原居民,訪問技巧好的話,整個訪問過程可以變成口述歷史。有時同學也會訪問一些親友,這樣又連結到親情在內呢!我們希望透過藝文課這種學習經歷觸動學生的心靈,關心社區。」

到社區採訪,學習之餘更孕育了社區情懷。
到社區採訪,學習之餘更孕育了社區情懷。

 

跨課程閱讀 X 親子讀書會

  葉校長坦言:「各學科之間壁壘分明,要做跨課程其實並不容易。學校過去十多年,憑著教師努力建構多個校本課程,為學校跨課程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其中跨課程閱讀,將中文、常識、英文等學科作高度連結,如三年級「生活多姿彩」單元以《會呼吸的麪麵包與麵麪包師傅》繪本為核心,常識科配合精明消費者的報導,英文科則以故事書配合,當中就涉及價值教育、情意教育和成長的主題。

  學校重視家校合作,數年前一班熱心家長在學校成立了「寶湖親子讀書會」,當中最經典的活動,必數「夜宿圖書館」。葉校長説:「每次活動都會配合一本圖書,例如《圖書館老鼠》,學生在圖書館留宿當晚都好奇地說要找老鼠。此外,讀書會更將閱讀與生活結合,如透過《水上人家》一書,帶學生探訪漁排,體驗昔日漁民辛酸;配合圖書《好一個瓜啊》,在學校田園種植冬瓜,煮出一大煲冬瓜茶送給地盤工人消暑。」學生參與的動機或許是為了新鮮感,但實質得到的,卻是更多。

學校設有偌大的圖書館與大量藏書,加上以繪本進行跨學科學習,令學生愛上閱讀。
學校設有偌大的圖書館與大量藏書,加上以繪本進行跨學科學習,令學生愛上閱讀。

 

「夜宿圖書館」等活動,與繪本主題內容連結,達到跨學科效果。
「夜宿圖書館」等活動,與繪本主題內容連結,達到跨學科效果。

 

田園生活為題的STEAM 課程

  學校有一塊近二萬呎的農田,正為STEAM 課程提供很好的基地。葉校長説:「做STEAM 不一定第一步就講上太空吧! STEAM 課程以『田園生活』為主軸,提出情境問題,引發學生學習及相關的技能應用。」學校劃分一小塊農田為科學農田,讓學生做測量、觀察、紀錄、探究。另外,亦設有生態池,讓同學發掘大自然的奧妙。一年級的STEAM 課堂,老師會帶領學生外出觀鳥,認識身邊常見的雀鳥。同學都知道,小白鷺不是大白鷺的雛鳥,兩者屬不同種類;亦認知珠頸斑鳩的頸上,有獨特花紋以茲識別。三年班則透過校內魚菜共生系統,探究物種如何共存,老師又會教學生做魚糧,認識魚糧跟人類食物的分別。這正是葉校長的教育理念,讓STEAM 課程先引發學生的興趣,然後才慢慢講解知識與技術,發掘學生STEAM 興趣與才能之餘,亦不忘培育學生對大自然與環保的連繫。

 

STEAM 學習的內容也以自然和農耕為主題,以學生熟悉的題材提升學習效果。
STEAM 學習的內容也以自然和農耕為主題,以學生熟悉的題材提升學習效果。

 

LIVE 課程培養資訊素養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學校開展了LIVE 課程,透過資訊科技能力的培育,提升學生資訊素養,成為具操守的多媒體使用者。如四年級電腦課教學生運用相機及拍攝技巧,當學生掌握拍攝技術後,便應用到其他學科,例如在中文堂便依據所拍的相片寫文章,學生利用自己的相片進行寫作,大大提升興趣。課程設計由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出發,再掌握知識和技巧,提升個人的涵養。

 

多元學習經驗普及化

  「學校一直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閃亮點。」葉校長說﹕「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機會,才是學校教育的本質。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只要找到適當機會,便會閃閃發亮,正如拇指雖短,當手握一隻杯子,只要拇指放對了位置,自然能發揮用途,其實小朋友亦一樣。」是以昔日只限資優或特定小組才可以參與的活動,例如農耕、游泳、編程等,隨著學校實踐多個全校性及跨越學科的大型普及課程,現在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參與。葉校長繼續說﹕「就好像二年班同學,會下田『收集秋天』,意即收集落葉、枯枝,很有詩意的活動;隨著游泳池落成,游泳班已在小一至小六全面普及了。」葉校長以學校正門的一段信念作結:「每一個孩子/是獨一無二/可發展潛能/能邁進成功」。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 ( 寶湖道)

地址:新界大埔寶湖道7 號

創校年份:2002

學校類別:資助男女

校訓:謙、慎、誠、敏

電話:2665 2333

傳真:2665 3113

電郵:tpompspc@tpompspc.edu.hk

網址:www.tpompspc.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