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糅合自主學習 認識太空科技 培養高階思維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9期 優秀教師 鳳溪創新小學 何禮全老師

教育界近年積極推動 STEM 教育,甚至進一步將「藝術」(Art) 融入「STEM」中,鼓勵學生互相討論及探索各學科知識,達至活學活用,通過在課堂上「動手做」、專題研習等互動性高的學習活動,教授學生更深入理解不同知識和概念。鳳溪創新小學常識科何禮全老師配合學校課程發展,結合自主學習和 STEM 教育,以「太空科技」為教學主題,強化學生思維發展,教導他們運用自主學習模式,理解太空科技背後的發展意義,藉此培養高階思維能力。何老師亦憑着其出色創新的教學方案,成為 2022 年度優秀教師選舉教學組的得獎者。

應用自主學習 提升學習多樣性

何老師指,提及太空科技,不少小朋友都認為有發展的必要,但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讓學生探索及思考事情的多面性,並教導他們運用自主學習模式,加深認識太空科技發展背後的理念。因此,課堂就着教學主題,預先提供四種太空科技相關的事物,讓小朋友先自行研習,包括導航系統、氣象衛星、太空垃圾、太空武器。其背後用意是希望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範疇,自發主動探索,激發其學習動機,並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從而選擇心儀的課題。當學生揀選喜愛的太空議題後,老師會提供該議題的相關文章或影片素材,同學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能力選擇預習內容,全面照顧他們學習的多樣性。

與此同時,「學生須根據『導學案』內的問題及格式完成自習,並把結果發送到 Padlet 上。同學會在『導學案』上回答有關太空科技的應用,以及發展該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影響等問題。其後,我會就着太空科技向學生提問,以此引入課堂討論的部分。學生將分為 2 人 1 組,並向組員分享自己的自習成果,例如該科技的作用、發展的好處或壞處等。每種太空科技均會邀請一位同學分享及請其他同學評論,由他們主導討論內容,給予充足的發揮空間及舞台。」

走出慣性思維 創新互動教學

在課堂研習部分,老師會事先準備兩篇文章,關於太空科技發展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為學生帶來思維衝擊:第一篇文章是支持發展太空科技,當社會發展該科技後,能為人類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及突破,甚至能夠運用科技拯救生命;相反,另一文章認為發展太空科技需要大量資金,假若將資源投放到扶貧工作上,將為社會帶來更實際正面的作用。學生需要就着以上兩個觀點,進行討論,繼而接受老師的挑戰。「當學生支持某觀點時,我會持另一方的意見,向他們發出提問,希望藉着課堂互動,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促進同學的思維發展。在過程中,透過不同觀點的衝擊,加深對討論內容的理解,日後亦能將該學習方法應用到其他學科上,延伸課堂教學內容。」

學以致用 主動探索世界

傳授知識是教學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知識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從日常細節中發現問題的能力,並作出改善及建議。因此,在課堂討論的最後部分,同學需要就着自己的觀點與立場,撰寫發展建議書給政府相關部門,闡述及論證社會應否發展太空科技。何老師補充:「從學生撰寫的建議書中,可得知他們有沒有對課題作出深入思考。同時,我亦樂見學生通過討論活動,最後能分析發展太空科技的利與弊,他們會思考是否值得為了發展太空科技,而放棄將資源投放到社會上值得幫助的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反思,亦反映了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成長。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以及邏輯思維的發展固然重要,但課堂更應重視的教育核心,是教導同學建立自主學習能力,不再單純依靠老師在課堂的教授,而是自發主動探索不同學科知識,逐漸成為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