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ing非評鑑學校指標 只有學生組別.沒有學校等級

文: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Banding 派位組別 呈分試 Band1 Band2 Band3 升中選校

大部份家長為子女選校時,均以「Banding」作為評定學校的標準,目標鎖定錄取第一組別學生的學校,既沒有考慮子女能力,也沒有對這些組別的由來和劃分作深思。

教育局現時並沒有將學校按不同組別劃分,所謂 Banding,是教育局以學生成績歸類為不同的派位組別,而坊間則以每間學校取錄學生所屬組別的比例,自行定義這些學校屬於哪一個組別。

事實上,Banding 只能大概反映該校學生的水平,更不能用作評鑑學校質素,或武斷地認為 Band3 學校是因教學失敗,而成為第三組別學校。可惜的是,大多數家長,甚至部份老師,也分不清這個區別,因而產生種種錯誤的解讀。

呈分試有何功能?

現行中學學位分配,是以學生在小五下學期及小六上、下學期的 3 次校內考試成績(即呈分試),來決定學生的派位組別。呈分科目主要為中、英、數、常識、視覺藝術及音樂,各科所佔比重不同,當中以中英數佔最多。

每間學校的學生在 3 個組別中所佔的比例不一,而派位組別比例會因應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HKAT)抽樣結果而調節。教育局不會向學校公布比例,學校只可按過往經驗推測。

網上資訊可信嗎?

既然教育局並沒有以 Banding 劃分學校,為甚麼Band1、Band2、Band3 學校的說法在坊間如此盛行?

網上充斥的各種選校資訊,不少網上學校資訊平台被家長視為選校參考指標,但這些網站用以劃分 Banding 的標準,卻有誤導之嫌,有些網站直言只是透過估算中學收到甚麼組別的學生而釐定,由於資訊來自不同渠道,根本難以確保真確性,也有網站沒有公布如何評定的準則,更是難以作準。

此外,不同網站的資訊亦不統一,以沙田區為例,某校在其中一個網站被評為 Band2,卻在另一個網站降至Band3。一些學校在榜上未獲評定,網站卻沒有解釋因由,令家長直接忽略選擇這些學校,造成偏頗,也令家長少了選擇。

家長如未能自行過濾資訊,單是根據網站劃分的Banding 作選校指標,可能更感困擾。有家長反映,曾因誤信網上有關選校的資訊,見該校在網上顯示為 Band2 學校而為子女揀選報讀,及後瀏覽其他網站,才發現更多對該校的評價為 Band3,其實Band2、Band 3 都不知由誰人決定,令家長感到彷徨,不知怎樣取捨。

鄒秉恩校長:Banding 和排名榜,是劣幣驅逐良幣。

鄒秉恩校長
教育評議會前主席、
教育評議會教育基金
有限公司主席、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鄒秉恩校長解釋,學生成績是分組的基礎,教育局收集成績後,會根據全校總人數,計算出第三、第二和第一組別的百分比。「這是學生升讀中學的起步點,考獲第一派位組別成績的學生當然值得高興,然而這並不代表錄取較多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就是 Band3 學校。常有家長錯誤解讀,以為這些學校取錄的便是品德較壞,學習能力差的學生。」

鄒校長強調,教育局並沒有將學校劃分 Banding的做法,坊間的所謂 Band3 學生,亦絕非品行欠佳及沒有學習能力。鄒校長引用幾年前的調查指,25%資優學生正是來自外界稱為 Band3 的學校,這些學生在一般學校難以發揮所長,並非代表他們能力低。只要遇到名師伯樂,即使是第三組別學生身在坊間所說的Band3 學校,也能在 DSE 中考到好成績。這就更加證明,學校能夠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就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術成績非唯一指標

他認為坊間對所謂 Band3 學校的定性和評價,並不公道。因為這些學校的教育團隊亦是熱心工作,致力提升教與學效能,讓學生同時能考獲好成績,直入本地 8 所資助大學,為考生努力尋找升學、創業的其他出路。劃分 Banding 與排名榜是以外行方式評價學校,卻偏偏在坊間流行,可算是劣幣驅逐良幣,繼續讓這些不良訊息頻密發放,反而正確實用的教育資訊,卻傳達不到受眾,造成很壞的影響。

鄒校長指出,中學生考入大學的比例,小學生升中派位的結果,這些都是評價學校的其中一個指標,但並非全部,還應該包括學生對學校歸屬感、課外活動成績、成長發展課程、家校合作關係、學生上學興趣、缺席率、在校園外行為是否自律、老師流失率、教學成就獎項,以及卓越教學評估等。用Banding劃分學校,否定了老師的努力成果,例如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又如何評分呢?以 Banding 和排名榜定性學校是否優良,會令家長對排名較低的學校望而卻步,找一間合適的學校比關注Banding數字更為重要。

欠缺平台為學校發聲

鄒校長認為要提供平台,讓學校展示其優良元素。這些平台可以包括媒體、論壇、推廣、家長口碑、真實報道,以及教育局的肯定。

為改善家長對一些被稱為 Band3 學校的觀感,鄒校長建議教育局可以積極傳揚這些學校的正面形象,避免家長道聽塗說,令一些只做實事、沒空做形象推廣的學校,能獲得中肯的評價及肯定。

一些以往風評略差的學校,近年教學環境可能已得改善,然而網上和坊間仍然將這些學校標籤為 Band3 學校。要全面了解學校的教學成果,家長最好是親身到心儀學校視察。而本身有子女就讀該校的家長,遇到合適平台,亦可代校發聲,不要讓坊間的輿論標籤子女入讀的學校。

鄒校長強調:「要知道第三組別學生在起步點可能較差,學校要做的正正是提升這些學生的能力及自信,為他們增值,讓他們發展身心並做好生涯規劃,日後貢獻社會。」

如何解讀派位組別比例?

學校對各組別學生的收生比例,反映了該校受哪個組別的學生歡迎而報讀。即使某校收錄比例最高為第三組別學生,並不代表該校就是所謂Band3學校。

對學校與學生的各種誤解:

✘ 取錄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Band3 學校 *不存在學校等級

✘ 第三組別學生=能力低、沒有前途 *任何組別的學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 坊間Banding 及排名榜=可信 *無官方認可,欠缺公信力

✘ 校內成績好=一帆風順 *學習能力只是評價學生的其中一項指標

✘ 收生好=教學效能高 *教育成功與否,在於提升學生的品行和才能

想讓子女愉快學習,家長宜:

✓ 選校前親身觀察心儀學校

✓ 發掘和肯定子女長處,培養對方的自信心

✓ 陪伴子女成長,切勿作出標籤

✓ 協助子女生涯規劃

✓ 多與班主任和老師交流,了解孩子近況

戴德正校長:劃分 Banding 是錯誤做法。

戴德正校長
香港島校長聯會主席
聖公會鄧肇堅中學校長

聖公會鄧肇堅中學戴德正校長直言,並不認同坊間對學校的標籤效應,「將中學劃分 Band1、Band2、Band3 是錯誤做法。教育界本身並不存在這類分組,所謂組別是由派位機制透過 3 次呈分試,暫時將學生放在不同組別,然後按同學當時的成績分配學位,並不存在任何學校組別。所以必然有學校主要取錄第一組別學生,亦必然有學校主要取錄第三組別學生。」

戴校長曾分別在取錄不同組別學生的學校任校長,他認為,即使第三組別同學在呈分試時展示的能力較遜,不代表他們的將來就沒有可塑性。相反,學校會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和自信。將來要在社會獲得成功,關鍵在於學生是否裝備好自己。時代資訊更新很快,學生需培養解難、自主學習、適應能力,這些能力比在校內考獲第一的成績更重要。

學術成績非唯一指標

學校負責提供平台讓學生發展,而家長選校時也要學會門當戶對,不要勉強子女就讀組別較高的學校,而忽視子女本身的學習能力和程度。戴校長指出,即使子女入讀的是被坊間劃分為 Band1 的學校,並不代表日後就一帆風順,若是成績長期「墊底」,更會影響自信,「俗語說:『寧為雞口,莫為牛後』,第三組別的學生只要有相配的環境給予發揮,經過幾年時間,一樣可以有所成長,找到自己的出路。」

他稱,教育局對學校設有增值指標,用作評估學生的進步情況。「家長對學校的標籤,會大大打擊子女的學習自信心。要知道叩門轉校很艱難,教育局對每班人數限制亦較以前嚴格,當家長認定子女入讀的是 Band3 學校,已對學校作出負面標籤,對子女未來 6年發展先作悲觀打算,試問子女又怎會讀得開心?」

戴校長認為,不少家長要求子女必須選擇Band1 學校,一旦成功入讀就以為大功告成,子女在中學生涯缺少學習目標,容易鬆檞渙散。他強調,同樣問題也會發生在大學生身上。

現今社會講求終身學習,無論學生入讀哪一類型學校,都不代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敗,最重要是看學生本身有沒有對知識、品格的追求。再者,學習能力亦只是其中一種能力,即使學習能力較差,也還有很多優點、長處值得發掘,不應單以校內成績欠佳否定個人價值,摧毀子女的自信。

家校須攜手合作

在戴校長眼中,Banding 和排名榜絕不可能全面掌握教育界最新的資訊,因此家長在選校時,應把握機會,親身出席心儀學校的開放日及講座等,或抽空在午膳時間看看該校學生的言行舉止。

家長應陪伴子女一起成長,避免自己也對子女作出標籤,因為家庭是孩子最後堡壘,家校攜手合作,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

戴校長笑言,10 年後的世界誰也無法預料,工種變化很快,意味着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也很廣闊,只要打好基礎,有自信、有良好的處事態度,將來投身社會,必然能有一番作為。

教育不只為優等生而教、為考試成績而教

中學的收生組別,其實只反映學校的收生質素,而非學校本身的教學效能,然而,因為「Band1 學校就是好學校」的誤傳,促使家長、學生都想盡方法,要爭取他們認為較好的學位;也導致不少中學把重點轉移到提升學校的收生組別上。

多年來有建議取消組別分級,升中採用隨機派位或直屬中學制度。亦有建議減少組別,減低標籤效應。這些建議均各有利弊,重點仍是要拆解「以收生質素來評定一間學校工作」的謬誤上,因這往往抹殺了個別師資優良、熱心教育學校的努力。

青少年的心智成長發展各有快慢,學生在所謂的 Band3 學校,被標籤為「能力低」甚至「冇前途」,對他們並不公平。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每年培訓約 800 名資優中學生,當中四份之一來自第三組別的學生,他們的表現毫不遜色,這更證明把學生分類所造成的偏差。

教育應是有教無類,不同孩子的成長及發展各有不同,讓學生能在各自的領域上增強才能及天賦,而不是只為優等生而教、為考試成績而教,才能幫助學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