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殊教育的發展與挑戰:校長聯會的貢獻與國家教育強國戰略的交匯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0期 梁永鴻校長 香港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聯會 香港特殊教育近年來,隨着社會對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的資源投入不斷增加,香港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體系也在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不僅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社會包容與平等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香港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聯會(下稱「聯會」)的成立便是要推動專業發展、政策倡導、資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努力,為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持。與此同時,全國兩會提出的「教育強國」戰略,為香港特殊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與機遇。
香港特殊教育的現狀與國家教育戰略的連結
香港的特殊教育主要分為兩大模式:特殊學校教育和融合教育。特殊學校專門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而融合教育則讓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中與其他學生一起學習。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勢,但也面臨不同的挑戰。在全國兩會提出的「教育強國」戰略中,強調了教育公平、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這些目標與香港特殊教育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例如,香港教育局提供多個津貼給特殊學校在個性化教學中應用科技輔助工具,如智能溝通設備、虛擬實境(VR)教學系統,正呼應了國家推動教育科技創新的號召。而融合教育強調的平等機會,則與國家「教育公平」的理念緊密相連。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其特殊教育的實踐經驗,可為內地提供參考,助力國家構建更包容的教育體系。
特殊教育的挑戰與聯會的實踐
儘管香港的特殊教育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臨經濟的影響,資源分配不均、師資培訓仍然不足、社會接納度待提升,以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離校後的生涯發展等問題。特殊學校需要更多新技術,如:腦神經學科的運用,AiSEN或SENTech的廣泛應用等;而普通學校在推動融合教育時,往往缺乏足夠的配套措施,以及應試為本的限制,需要重新為主流學校的融合生,提供更多元化及應用為本的出路。這些挑戰與國家教育強國戰略中提到的「補齊教育短板」目標密切相關。
香港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聯會在此背景下,將會舉辦專業培訓課程,邀請內地與國際專家分享經驗,提升教師應對特殊學生需求的能力。例如,聯會近年引入內地特殊教育機構的「家校共育」模式,加強家長與學校的協作,這與國家倡導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呼應。此外,聯會積極推動香港與大灣區特殊教育學校的交流合作,例如組織學生參與跨境文化活動、教師互訪計劃,促進資源共享與經驗互鑒。同時,聯會組織內有不少富經驗的榮休校長,可以成為新晉學校領導的燈檯。
聯會為促進及倡導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服務;聯繫香港特殊學校校長及副校長,交流特殊/融合教育的行政經驗;加強會員與教育局、相關政府部門及其他團體之聯繫;為會員籌辦與內地教育及文化單位協作與交流,及與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服務相關的活動,以推展社會共融文化。至今聯會曾舉辦慶祝國慶75周年滬港澳共融跑、滬港澳特殊教育學校「鳳凰校園行」香港自然故事活動、贈送香港自然故事多媒體教學課件活動、SEN星特殊學校聯校足球邀請賽、滬港啟智兒童教育研討會及上海馬拉松慈善跑等活動。
以教育共融助力強國之夢
香港特殊教育的發展,既是本地社會進步的縮影,也是國家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香港需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將國際經驗與國家戰略結合,在特殊教育領域探索創新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強國」中「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讓每一個特殊學生都能在時代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