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說中感悟 由思考中成長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36期 培僑書院 方敏嫻老師 優秀教師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成長路上的必修課,領悟生命的意義,啟發心靈成長。過去受疫情影響,青少年缺乏人際交往、活動教學,部分家庭更面臨大環境變動下帶來的壓力,這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容易構成負面影響。培僑書院認為短篇小說有助引導同學思考,因此設計了一系列刊登短篇小說的小冊子,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及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其中包含賞析黃春明短篇小說《死去活來》的文學鑑賞課堂,讓同學從小說中思考,體悟人生、學會關懷他人、探索生命的意義。這個計劃備受肯定,負責人方敏嫻老師更榮獲2023年優秀教師選舉教學組獎項。

以小說為核心 發展多面思維

整個閱讀計劃以小說為核心,將故事作為一個切入點,提升同學的語文鑑賞能力和開展生命教育,提升他們對文學的興趣,從研習文章、典籍中有所得着,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短篇小說內容涵蓋孝順、友情、科技及保護動物等熱門話題,方老師希望同學藉着這些話題在課堂中有更多互相討論的機會,從中拓展自己的想法,並學習去處理問題,提升解難能力。此外,方老師亦設計了一系列短篇小說小冊子,而班會的同學也會參與設計和製作書卡。「親手製作的小冊子能夠增加同學的投入感,當我們拿着小冊子在手,便會想到這個是我們班同學幫忙做的。」

多媒體元素 切身代入處境

方老師認為教學需要「回歸學生」,因此在課堂中大量使用多媒體元素,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以《死去活來》鑑賞課堂為例,方老師揀選講述老年人問題的電影《桃姐》為範例,讓同學比較小說和電影內容中的異同;又選用莫文蔚的流行曲《當你老了》,讓同學代入長者的處境,想像自己年老時候的情形,探討生命的意義。此外,方老師採用體驗式教學,將中文科與學校義工探訪活動結合,使參加者親身感受老人的困境。在安排義工探訪活動前,方老師先讓同學研習一篇關於長者面臨生死問題的文章,讓學生嘗試代入老人可能面對的種種處境。當他們再參加這個活動的時候,便能夠以端正的態度,思考課堂上探討的問題,探索生、老、病、死的意義,從而建立同理心以及對於社會群體的關顧。

知識與心靈 全方面成長

在文學鑑賞課堂中,方老師注意到同學在參與課堂之後的改變。第一,寫作素材變得更為豐富,文章主題及內容更有內涵,例如學生通過閱讀這些小說可以了解到不同時代、社會、情境下的背景和社會議題,以及社會各持份者的境遇,有感而發並選擇這些作為題材,代入當事人的角度撰寫文章。第二,同學回答問題的層次更為豐富,皆因所選的篇章文學性較強,當用這些故事進行文學分析時,同學也可以從中學到不同技巧,回答問題時更有層次。

第三,經此計劃同學們的成長顯而易見,他們能更加身同感受。「當時適逢校內有失明人士的生活體驗計劃,以及長者到校分享的活動。同學也非常主動地分享關於老人問題的文章《死去活來》,延伸討論有關生命的議題,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成長。」方老師希望未來能夠再發掘一些有趣的題材,將特別的內容通過新的教學策略帶給學生。

討論及反思生命意義 培育互相欣賞美德

課堂中通過討論不同社會問題,學生可以對人生適度省思,聆聽彼此的觀點,同儕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欣賞。「男同學和女同學的思維其實是不一樣的,但他們可以互補不足。例如女同學認為年紀大了,仍可環遊世界,繼續探究科學,但男同學則會幻想自己坐輪椅,每天在公園裏坐着,很多事情都做不到。」方老師表示,兩者想法並無對錯,但大家最後都想到的問題是,人老了很多能力都會衰退,所以他們都明白珍惜當下以及愛惜身體的重要。所以,當我們面對一些壓力的時候,都不應看得太負面,只要我們過好當前生活,珍惜眼前事物,達至身心康健,當我們年歲增長,也仍可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