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學校改革前 請先認清何謂「創新」

文: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創新 改革 香港教育大學 陸佳芳 何振聲

【《教育專業》月刊】業界對於學校創新的態度褒貶不一。愛者視創新為提升學校、面向未來的靈丹妙藥;持負面評價的則視創新不過為膚淺的舊酒新瓶。筆者希望借此文,讓大家認清創新的定義。讓我們帶大家衝出香港,透過分享亞洲地區學校的創新案例,進一步闡述創新的範疇和類型。

創新的標準

筆者先介紹幾個例子,請讀者點評它們是否是學校創新。
實例1: 一名小學中文教師,在別處受到不用橡皮擦政策的啟發,嘗試引入到自己的課堂上,希望能增強小朋友的自尊,並更清楚找到自己失誤的地方。
實例2: 一名中學校長有時候空出自己的會客室,邀請他認為表現好的同學們到裏面小息或午餐。
實例3: 一間學校撥出專項創新基金,每年用於支持三至五組教師團隊就改善學校現況所提出的創新計畫,年輕教師參加踴躍。

這些舉措是創新嗎?為什麼?

創新必須包含新穎的想法,這一點相信讀者都不難理解。但筆者希望澄清的是,教師創新還必須滿足三個要素。

第一, 教師創新必須「有用」。在新技術、新概念不斷湧現的時代,學校僅僅複製他人的成功方法,而不能提升學校的教學及行政效率或者效能,這樣複製新意既是無用,更談不上創新。
第二, 創新必須能夠「應用」(application)。這論點是大多創新研究文獻所得的共識,亦即提出新穎的想法只算得上是「有創意」,而創新是能更具體地包含實踐新穎想法的策略,亦即言之有物。
第三, 筆者認為,新穎的想法必須考量校情,然後在「群體層面」(教師及學生)得到應用。這樣「接地氣」的創新才可得到教師的支持,並持續地實踐讓更多的師生受益。

根據以上三個要項來定義創新,第二個實例明顯不是創新,因為它只是校長個人的行為,另外對學校是否有益並不清楚;第一個實例對學生似乎有益,但只是個別課堂的措施,缺乏群體性的應用;只有第三項符合創新的定義,因為方案是由教師按在學校所見所聞而訂立。除符合有用及應用外,該措施同時納入每學年內全校施行,有推動群體層面積極參與的作用。

創新為學校帶來積極影響

若以實例3為例子,不難發現創新可為學校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由於篇幅有限,容筆者直接指出推動教師創新的好處。研究文獻不斷證實,第一,積極創新的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更好的表現,因為他們能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生需求和社會期望;第二,教師若能經常抽時間試行創新教學活動,對教師而言有着正面又直接的激勵作用,因為他們能投入個人興趣之中;第三,教師的創新嘗試,通常會無意間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第四,創新能夠維繫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的發展。

既然學校創新是如此重要,某種程度上來說,創新應當是教學專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2014)也指出,那些有具備大量創新嘗試的教育體系,通常也伴隨着學習成績的提升、更均衡的教育成果,以及更高的教師滿意度。為此,世界各地負責教育的單位,都強調和支援學校嘗試在教育中加入創新元素。這些支援包括,設立創新獎項鼓勵更多的創新嘗試、提供專項經費支援學校創新,或者將學校創新的指標納入學校評估的體系之中。

學校創新的4個類別

在一個專為亞洲地區國際學校領導們而開設的碩士班上,學員們根據筆者提出創新的定義,列舉了二十二個創新的實例。

這些實例涵蓋了學校生活的各個範疇:1)學校推廣戰略;2)學校管理架構/流程;3)學校/年級/科目課程;4)教學策略的改造;5)校園環境/ 設施;6)學生發展與支援;和7)家校合作。

筆者嘗試以兩個維度,將這些創新的舉措分類。第一個維度是創新的程度,可分為具有探索性的舉措(Exploratory)或者是利用、改進現有的舉措(Exploitative)。第二個維度是導向類型,主要分為尋求積極的結果(promotion orientation),或者規避負面的後果(prevention orientation)。依上圖標示,這兩個維度的類別一共可以組合成四個類別,亦即:開創性的創新(探索+ 尋求積極結果)、貢獻性的創新(探索+ 避免負面後果)、主動性的創新(利用、改進+ 尋求積極結果),和回應性的創新(利用、改進+ 避免負面結果尋求積極結果)。

小結

藉此短文,筆者希望能夠透過定義及案例,幫助學校領導和教師更準確地辨識和評估學校的創新舉措。本文亦澄清了學校中可以開展創新的範疇,希望對教師開展專業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學校的領導也能夠對各個範疇的創新積極回應和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