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身份認同 植根愛國情懷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0期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 優秀教師 梁健明老師

「國民身份認同」是教育局近年所強調的十二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之一。軒尼詩道官立小學梁健明老師以「我是誰.身份認同的反思」為主題,訂立了三大明確目標:一、配合學校發展計劃推行國情教育活動;二、統整校內各科組有關國情教育的活動,互相協調及配合;三、透過舉辦及參與各校內、校外活動,令國情教育的推廣更加全面。在清晰的目標之下,梁老師以「四部曲」推行此計劃,讓同學從四個方面更了解國家,對國家產生歸屬感。她期望當同學面對「我是誰」的問題時,他們能夠回答「我是中國人」。該教學計劃受到學界的認同及讚揚,獲頒2024年優秀教師選舉國情教育組獎項。

按年度大事規劃活動 建立愛國情懷

為了加強同學的國民身份認同,梁老師按教育局的活動計劃年表,設計了多個校本國情教育活動,讓同學更了解國家。例如把國慶慶祝活動推前至9月30日「烈士紀念日」,讓同學在慶祝國慶之餘,亦可以了解烈士的犧牲,明白和平是得來不易。除了國家大事的活動外,教學團隊亦會舉辦節日慶祝活動,如「慶國慶賀中秋」國情活動周,透過早會宣傳、國慶日升旗禮暨旗下講話、展板介紹及國情電影欣賞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同學更深入了解國家,建立愛國情懷。

暢遊華夏古今 多元活動認識歷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華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值得同學去深入了解。梁老師相信要認識國家,需從歷史開始。她表示:「我們希望同學能更了解國家的歷史,但對於小學生而言,要認識歷史實屬不易,因為他們可能會覺得沉悶。」因此,國情教育組安排同學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或活動,令他們能夠全心投入參與,趣味認識歷史。例如通過由國史教育中心舉辦的「年度歷史人物選舉」,學生了解到候選歷史人物相關的歷史,然後親身參與投選,使同學可以從歷史人物入手,更生動地接觸歷史,並借過去的人與事,起到「知古鑑今」的作用。

除校內活動外,國情教育組亦會帶領同學踏出校園,統籌參與「我們的故宮」學習活動,帶領同學參觀香港故宮博物館進行延伸學習,增加對明清帝王歷史及故宮文化的認識,並透過短片播放、問答遊戲、展板欣賞及製作全息投影器欣賞3D國寶等方式,令同學明白到守護國家文物的重要性。此外,同學也會參加校外的比賽,例如「心繫家國」、「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面面觀」專題研習比賽等,今年學校亦安排學生參加國家安全常識問答比賽,並晉身準決賽,五位同學得以前往北京參加遊學團,從交流之中認識更多國家歷史。

朋輩互相影響 推動國情教育

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往往依賴於老師的教授,梁老師認為,單從老師的角度進行教育,對同學而言只是由上而下、單方面地接收知識。因此,她着手培訓「國情小領袖」,如《憲法》和《基本法》大使、升旗隊及醒獅隊,讓同學們透過朋輩之間的互動,更深入了解國家。

梁老師表示:「在參與不同活動後,《憲法》和《基本法》大使會在週會及旗下講話中進行分享,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在朋輩間建立起更深的國家意識,以深化他們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

此外,梁老師還帶領「漢學小精英」校隊參加國學常識問答比賽。她分享道:「在比賽中,同學們展現了對中國文化、歷史及國情的認識,而在訓練過程中,透過同學之間的交流,他們也會將所學到的分享給大家。」

放眼中華大地 親身認識祖國發展

梁老師指出:「要深入了解國家,就一定要踏足黃土大地,因此我們積極舉辦不同遊學團。」學校籌備「深圳科技及環保一天學習之旅」,帶領四年級同學參觀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及龍崗科技館,讓他們親身體驗內地的生態環境保育和科技發展。透過實地學習,學生們將能更好地理解國家的發展及其背後的故事,並在未來成為關心社會與環境的負責任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