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生涯與職涯雙軌並行 借助商界力量 開創更闊道路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生涯規劃 商界 李子建 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香港教育大學 羅世光 智經研究中心 職業教育與青少年發展研究

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和終身的探索實踐過程,透過認識自身性格、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等,對未來發展作出有系統的規劃。雖然教育局近年投放不少資源推動生涯規劃,而學校也有專職老師負責生涯規劃工作,然而不少學生對選擇職業依然感困難,甚至無法訂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反映生涯規劃課程成效沒有預期般好,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李子建
香港教育大學學術及首席副校長、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
羅世光
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專業顧問、香港島校長聯會會長

生涯規劃是終身學習之旅

香港教育大學學術及首席副校長、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李子建,以及香港島校長聯會會長、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專業顧問羅世光對生涯規劃有深入的見解,通過各種專業研究,找出香港推動生涯規劃時遇到的困難和局限。

隨着時代進步及社會生活形態的變遷,職涯亦會不斷轉變,李子建認為,推展生涯規劃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科技愈來愈先進,以醫生為例,現時已有微創,甚至機械人手術,工種有一天或會被科技取代,所以教育的工作是協助學生建立生涯規劃意識和作好「準備」,訓練所需技能,開拓前程。

連繫商界 為學生拓闊出路

要推動生涯規劃,首先要思考它能否實際地為學生擴闊出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曾提及香港需要ABC行業的人才,但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能力和志向,李子建相信行行出狀元,生涯規劃的原意是協助學生發掘長處,擴闊他們的選擇和可能性,但現時所推動的能否為學生帶來更寬廣的出路?

「智經研究中心曾委託香港教育大學學術顧問團隊進行研究,包括調查青年人對哪些行業感興趣,結果顯示新興行業中,青年人喜歡做甜品師傅、塔羅分析師和婚禮統籌師等;這次同時訪問了中學家長,結果顯示他們亦樂意接受,原來學生和家長對職業的看法是有共通點的。政府可以從這個角度發展生涯規劃,在家長和學生都可以接受的領域上多踏出一步,例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投放資源到中小企,了解市場需要甚麼人才,從而培訓學生。」李子建補充,老師平日要應付沉重的教務和行政工作,把生涯規劃責任全放在他們身上並不理想,建議善用社會的力量來分擔。「不論大或中小企業,他們都有社會企業責任,應開放機會讓更多學生體驗職場

,學校亦可多參與商界的計劃,豐富學生的工作體驗。」

「職業教育與青少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家長其實願意理解及支持學生對職業的想法,兩位受訪者建議政府可以多從這個角度思考,為發展生涯規劃多踏一步。

初中是規劃生涯的理想學段

在現時的學制下,學生會在中三學期末選科,決定高中的學習生涯,以及未來的升學及就業路向,可謂升讀大學的前哨戰。大部分學校都把推展生涯規劃的資源集中在高中,李子建卻認為初中才是最理想的推展階段。「老師和學生在初中階段較有空間,此時推行生涯規劃教育,讓他們在選科前及早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潛能,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尋找發展的可能性,所作的決定也相對較好。」

「生涯」可推前到高小推行

羅世光認為生涯規劃分為生涯和職涯兩部分,高中多提及職涯,若到了生涯部分,就不能只在高中推行,應把時間線推前到初中甚至高小,除了可以幫助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選修科目外,也可以鞏固他們的正向價值觀。理想的生涯規劃不單能協助學生認識和檢視自己的能力,更包含了生命教育元素的全人發展,可以培育學生抗逆和忠誠等正向能力。故此,學校可早點通過課賦,觀察自己的興趣與能力特長是否匹配。

同學向展銷會嘉賓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介紹「潮之手作」產品。

考好眼前公開試比較重要?

實施新高中學制後,有言是一試定生死,在一切以學業成績為先的社會風氣下,考不上大學,是否就代表沒有前途?李子建認為學術成績不等如一切,但香港現時並沒一個靈活的機制去確認學生能力,學界應深思如何幫助學能表現較差的學生,兩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表示,其實生涯規劃正正可彌補制度上的不足:「當擁有不同才華的學生亦能在學術制度以外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自然有自發學習的動力。所以業界真的需要加強與年青人的溝通,理解他們所想,思考如何在考試體系以外給他們製造機會。」

不少學生選科時會受社會風氣、學科地位,以及身邊意見影響,以致出現「錯配」現象,未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科目修讀。在推動生涯規劃的工作上,羅世光認為校長的視野要夠廣闊:「校長需要明白生涯規劃不應局限於選科和考試,而是一項全人發展,也應把這個訊息帶給同工。」他亦補充,學校的資源和人手始終有限,假如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生涯規劃,難免會出現人力問題,他寄望社會各界互相配合,增加資源,攜手完善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