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以中國語文「唱」出品德情意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案分享 中國語文 流行曲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興趣 中文 古詩詞 友情 孝親

在這個年代,教育毫不容易,時代變遷了;社會複雜了,培養小朋友的品德情意發展尤其重要。而文字,是最能令學生們有所共鳴及理解的媒介。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的3 位中文科老師,深信中國語文教育除了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外,還有陶冶性情及培養品德的能力,為了讓學生能更有趣地學習,他們認為中文除了讀,還能唱。

2018 優秀教師教學研究組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左起)吳善揮老師、黃綺筠老師、文德榮老師

「當初想到把華語流行曲引入中文科校本課程中進行教學,是因為看到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比較低落,我們就希望以一些生動的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愉快學習,畢竟課程涉及古詩及古詞,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的中文科吳善揮、黃綺筠及文德榮老師笑着介紹這個計劃的由來及過程,初中學子最感快樂就是每天可以回校跟朋友們一同學習遊玩,友誼一字,他們也許未領會到可能是一輩子的美麗關係,但也絕不陌生。「他們很喜歡唱歌,學校舉辦的歌唱比賽經常座無虛席,我們就想到了與其直接教授文言文等,不如用流行曲令他們更易理解,又有助學字。」

以流行曲作輔助 理解古詩詞精髓


老師們看中了這兩點,第一階段先用友情做主軸,配合不同的流行曲來協助同學了解古詩詞背後的意思及感受,例如以Twins的《我們的紀念冊》、周華健的《朋友》等讓學生身同感受,了解李白於《送友人》中所抒發的離別之情,「我們明白古詩與學生的背景相差甚遠,很難要他們一下子掌握古人的感受,我們的流行曲選擇也希望現代化一點,例如小肥的《負親》及蘇打綠的《小時候》也有用到,讓學生感到親近之餘,亦與他們有所連結。」計劃針對中一同學進行了年半,成績理想,擴展到第二階段,老師們更加入了孝親主題,沒想到一班純真可愛的初中生,卻讓老師們深有感觸。

3 位老師為計劃所設計的校本單元教材,內裏有他們精選的流行曲以作為輔助工具,
協助學生學習古詩詞。

讓學生理解文章真諦

 

「我們常以為學生小小年紀沒經歷沒感受,寫不出文章。其實不盡然,只要用對方法打開他們的心扉,自然可引發反思。」只要是真誠真意,幾百字的幼嫩文章一樣動人,這一種觸動,是老師樂見,相信亦是學習中文的意義,抒發感受,閱其經歷。文老師分享,現代的小朋友很容易與父母發生衝突,如果愛要及時,如何讓初中生也真心明白?「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學過,這文本應是感受他對父親的追悔,學生如果生記硬背很難理解背後真諦,我配合了《負親》一曲去教學,最後要求同學寫一封給父母的道歉信,整體是一個反思過程。」又一次,黃老師以「為什麼爸爸像恐龍」為題與學生討論,「對啊,我爸爸是恐龍,因他已絕種了。」一句來自無父學生的純真回答,於黃老師的心窗重重敲了一下,令她意會到教導這類題材要小心處理,不是教他們埋沒傷痛,而是引導學生如何處理情感,面對它,處理它,繼而釋懷。

在學生的價值觀中注入品德情意


教學從來不是只顧及學生的成績,希望學生成長成為全人,才是最終的目標。3位中文科老師投入如此多心血,亦是希望除了授予語文知識,更能把品德情意注入學生的價值觀中,終身受用。歐陽校長在旁笑言:「我十分感恩有這班有心有力的老師,他們精準地針對學生們的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去設計課程,結果令人很滿意,對其他科的老師也很具感染力,在業界亦得到迴響,真的很難得。」這樣有意義的計劃,可會繼續進行下去?吳老師興奮地道:「除了文字,音樂也有其神奇力量,旋律可以勾起我們很深層的情緒,希望可以推展到去音樂治療等,有助學生的成長發展。」

黃綺筠老師和吳善揮老師於教聯會分享教學點滴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