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適應 家長「放手」指南

文: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 凌婉君姑娘 升中適應

子女將由小學升上中學,處於青春期的躁動,加上需要適應新環境的不安,家長作為子女最強的後盾,角色尤其重要。然而矛盾的卻是,進入反叛期的子女,未必對父母言聽計從。在學生適應校園和學業方面,學校會提供不少支援,反而一直見證子女成長的家長,由照顧者變為同行者,角色位置開始轉換,正是需要小心處理的一刻。其實愈是緊張子女「成長」,愈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環境,讓他們走自己的路。

中一生常見問題

升中後,中一學生最常面對的問題︰
生理方面
由於男生和女生的發育年齡不一,大部分女生於高小已經開始面對青春期帶來的生理轉變,反而男生踏入升中後才開始有生理轉變,而生理變化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外觀、與人相處、自我觀感及自我認同。
心理方面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Erik Erikson所指出,青少年在青春期正處於自我認同和身份混亂的階段,往往表現得反叛。反叛其實是表現獨立的一種手法,有趣的是,在表現獨立的同時,他們往往十分介意他人的想法,故此相當重視父母對自己的認同。所以青春期的心理狀態既矛盾又複雜,家長應更細心留意子女的狀態而作出回應。
交友方面
希望透過同輩建立自我認同感,所以特別在意外表打扮,想盡快尋找自己獨特之處,希望以外觀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並且,他們會對異性開始產生興趣,不少初中生會開始拍拖,希望透過拍拖了解異性,作為對身份價值的一個肯定。
學業方面
科目增加,學習模式亦有所改變,不再是重複抄寫的作業,而是更多參與小組討論,需要從多角度思考。學生若能於高小階段便作出適應,升中後會更容易掌握這種學習模式。此外,他們參加的課外活動亦會增加,更為着重團隊合作和社交技巧。

學習觀察和聆聽

子女升中後需要支援,然而當他們踏入反叛期,未必事事都聽從父母意見時,家長又該如何拿捏與子女的溝通?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向來致力推動家長教育,單位主任凌婉君姑娘表示,先決條件是家長必須要承認子女已經步入「小成人」階段,以子女能獨立自主為目標,而觀察和聆聽永遠是家長需要學習的環節。凌姑娘說︰「家長需要由較『權威』的管教方式,逐步轉為『有商有量』。因為子女年紀較小時,家長會直接指導他們。隨着子女年紀漸長,父母與子女在溝通上的關係相對平等,應讓子女選擇自己的生活模式。家長聆聽子女的需要和想法的同時,亦可分享經驗,讓子女參考並作出選擇,從而走出自己的人生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一世的,然而父母可以選擇相處模式和角色,由照顧者變為同行者,操作上則需要細心的轉變。

放手就是多信任

相信不少青少年都會覺得父母「囉唆」,若要擺脫這種「宿命」,父母管教初中生時要「醒目」,選擇值得管教的議題。若父母凡事出聲管教,難免令青少年覺得反感。凌姑娘指出:「囉唆背後,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當子女認為父母對自己毫不信任,到有大事發生時,更不會選擇跟父母傾訴。家長應從旁觀察時,選擇介入比較重要的事情。」父母要懂得分辨哪些事情應由子女自己處理,哪些事情應由父母出手協助或提供意見。即使家長認為事情需要介入幫忙,首先必須聆聽子女的理解和想法,嘗試以他們角度分析事情,讓子女明白,原來父母會從自己的角度思考,關係便會漸趨良好。

重建社交生活

痴心父母古來多,然而子女終須學習離巢,屆時父母應重建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子。凌姑娘說︰「首先是重建夫妻關係,因為在子女年紀小的時候,夫妻常常會將重點放在子女身上。到他們升中後,夫妻可以重建親密關係,面對子女的成長改變時,互相支持鼓勵。建議家長發掘或重拾一些興趣嗜好,藉此減少對子女過份的關注,大家在相處上會舒服一點。」重建自己的社交生活,為自己建立同輩支援,到子女獨立離家,也不會過份失落。

親子同行小貼士︰

1.讓子女碰釘
碰釘是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事情,子女的個人選擇往往構成未如理想的後果,從中讓他們學習如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只要是子女能夠承擔後果的事情,都值得讓他們去嘗試。
2.適時介入
如前述,當重大事情發生,子女未必能承擔後果,家長便需要介入其中──前提是細心聆聽,當子女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自然會說出個人感受和想法,讓父母更容易提供援助。
3.盡力包容
很多時子女還未全盤道出自己的選擇,父母便先用對錯堵截子女的發言。久而久之,子女未必會再願意傾訴,因此父母需要擁有廣闊的胸襟和包容之心,來面對子女成長。

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 凌婉君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