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掀起教育新浪潮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29期 人工智能 教育 AI聊天機械人

人工智能發展日益蓬勃,應用範疇廣泛,隨着 AI 聊天機械人程式 ChatGPT 的面世,更在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惟學界憂慮生成式 AI 會被用於作弊或剽竊,因此有學校宣布禁止使用 ChatGPT,以免影響學習。但有專家則認為可藉着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優化傳統教育體系,利用 AI 工具減少學生的學習差距。今期《教育專業》封面故事將集中討論人工智能,以至 ChatGPT 為教育界帶來的影響,分享如何正確應用 AI 工具,從而提升教學效能。

ChatGPT的特點與功能

ChatGPT是一種大型語言模型(LLM),由OpenAI基於GPT-3.5架構訓練而成,可以用於語言處理、對話生成、語言翻譯、文章生成等多個應用領域。ChatGPT最大特點是對於語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它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語句並生成相應的回答,系統在過程中更能通過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提高其對答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另外,ChatGPT可以處理多種語言,並模擬人類語言表達和思考的過程,能夠以自然而流暢的方式進行對話,為人機互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方式和體驗。

ChatGPT不僅僅是個聊天機械人,而且用途十分廣泛,大大促進了人類和計算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相比起過往機械人的自動回覆功能,ChatGPT能夠以較自然的方式與人類進行互動。因此,它可以應用於多種場景,例如智能客服、自動回覆郵件、網絡搜索等。ChatGPT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更高效、便利及智能化的語言處理服務。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有望在教育、醫療、金融等範疇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術已經在教育界引起廣泛關注,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將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隨着香港大力發展創新科技,老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工智能的優勢與限制,提升資訊素養,以負責任的心態應用新科技,才是當前教育所需。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應用潛力龐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進度,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讓每位學生得到最適切和有效的教學,達至教育平等化,學生可享有同等的學習資源。同時,人工智能可提高教育效率及成效,在自動批改、設置功課及評分考核等方面,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從而將精力集中於教學上,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可能被濫用,甚至出現作弊或剽竊的情況,引起學界憂慮,更有大學宣布禁止所有課堂、作業和考試使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違者將被視為抄襲處理。當中誠信和版權問題將會是學界需要思量的課題。其次,該技術可能將教育過程變得機械化,減少了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可能更傾向於與AI機械人進行互動,導致他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和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出現過度依賴AI系統的反饋及指導,從而忽略發展自己的思考和創意思維能力。因此,教育界在擁抱人工智能、迎接新機遇的同時,亦需要教導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價值與局限,最終達至以科技促進學習與教學效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式AI是人工智慧其中一個分支,主要應用於創造性的工作,例如文章、影像生成、音樂生成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常見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程式

  1. ChatGPT
  2. 文心一言
  3. Google Bard
  4. Dragonfly
  5. Sage
  6. Bing AI
  7. Jasper
  8. YouChat
  9. Chatsonic
  10. Socratic

ChatGPT在學術界應用的情況

各界正密切注視並廣泛討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影響,日前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在立法會回應ChatGPT在學術界應用的情況。她指出,教資會資助大學非常重視質素保證,已採取不同措施,應對該科技對教學及研究的影響。據教資會資助大學提供的資料,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已向教學人員及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引,闡述對授課課程學生在學習作業或課程評核期間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立場及規定;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則正籌備於短期內推出相關指引。

大學一向重視學術誠信及教學質素,因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各大學將透過不同方式監察違規運用該技術的情況。部分大學亦會考慮在評核方式及內容方面作出調節,提升慎思明辨及活學活用的元素,以確保評核結果如實反映學生學習成果及原創性。此外,為加深教學人員及學生對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涉爭議的理解及認知,多間大學正舉辦多場涉及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議題的研討會、講座、專題討論及互動工作坊等活動。各大學亦正計劃透過更多活動及不同渠道,進一步鞏固師生對學術誠信的重視。

善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學、評效能

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結合與應用,一定程度上優化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趣味性,提升課堂教學成效,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學校能夠從教、學、評、考等教育流程,實踐學生的個人化教育。早前,香港教育大學(下稱教大)公布人工智能(AI)生成工具教學策略,提出「6-P教學取向」,建議教學人員善用科技提升學習效能,視AI為重要的教學夥伴,並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善用和認識新科技,培養同學的獨立思考及創新思維。

現時學界對於使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學、評效能,仍處於起步階段,欠缺實質性的教學方案與案例,因此由李子建教授及江紹祥教授提出的「6-P教學取向」,為教育界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有着重要的示範作用。「6-P教學取向」是為學生有效使用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工具,並同時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反思能力而設。

香港教育大學「6-P教學取向」內容如下:

1.Plan(寫作計畫)

學生需計劃寫作的內容和結構,以有效回應一個議題、研究方向或問題。這與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的預備思考階段相對應,學生在這個階段設定目標,並規劃下一階段的工作;

2.Prompt(問題指令)

學生設計指令向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工具提出問題,為討論和進一步探索提供資訊;

3.Preview(預覽草稿)

學生預覽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工具的輸出,檢查其準確性並刪除內容不一致的地方。學生在檢查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工具的輸出時,需要獨立思考,並主動搜尋其他文獻支持其觀點及論據;

4.Produce (產出文章)

通過綜合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工具的輸出和各種資訊來源,表達學生的個人觀點和見解,產出文章;

5.Peer Review(同儕評議)

同儕評議可以改進文章,合理運用參考文獻,使文章更精確、內容更豐富;

6.Portfolio Tracking(跟進學習歷程文件)

它與自主學習的自我反思階段相互匹配,涉及學生對寫作和學習過程的反思,以及制訂未來寫作和學習任務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