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江小學
由圖書教學出發  再結合中文與常識 跨科深度閱讀  反思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圖書教學 環保教育 中華文化 生命教育 閱讀策略 互動教學 全文字小說

滬江小學 林淑操主任

  跨科學習雖然並非嶄新的教育方式,但要做到有深度,連小學生亦能反思人生,當中必然要花些功夫。滬江小學的林淑操老師,其課程主任的身分正好擔當統籌跨科學習的角色,並利用由淺入深的方式,由圖書教學出發,再配以活動及精準的閱讀策略,利用「啟發、深度、延伸」的理念,再發展到電子書互動教學及Stem活動,環環緊扣從閱讀引發的蝴蝶效應,由此展開。

一切由圖書教學開始

  2019年,滬江小學的林淑操主任以三年級學生為對象,以《乾淨的能源 太陽、風和水》作文本,讓學生明白人們日常生活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害得地球百病叢生,從而引發學生對可再生能源的探究和興趣,發掘值得深入探究的生活課題,並積累科學詞彙。林主任說︰「教育局不僅提倡推動閱讀中學習,下一步更需要跨課程閱讀。由於我曾是環保教育統籌教師,於是萌起在三年班中,加入跨學科閱讀合作計劃。」圖書科提供很多環保主題的書籍,曾進行微型展覽,例如圖文書《九分鐘》、《如果垃圾越積越多》和《自來水的旅行》,鞏固基本的常識科知識之餘,亦以篇章帶動中文閱讀。

  而當中做深度閱讀的圖書,原來早已絕版,名為《日漸沉沒的樂園吐瓦魯》,學校只能將書本轉為電子教學,在網絡中加入互動元素。林主任認為,環保、珍惜資源不應只淪為口號,要讓學生多加反思,培養正確價值觀後,他們的行為才真正出現改變。她說︰「讀《日》書前,我們要同學寫下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甚麼。當我們一起讀過這本書後,發現原來這個名為吐瓦魯的小島,由於地勢極低,隨時因為溫室效應造成的海水上升,繼而淹沒整個小島,岌岌可危。當一些人連屋企都隨時消失,而同學認為最重要的生命、親人、成績,原來都已經太遠了。」

與學生互動的電子學習,閱讀《日漸沉沒的樂園吐瓦魯》。
與學生互動的電子學習,閱讀《日漸沉沒的樂園吐瓦魯》。

反思引發行動 疫情中更致力推動環保

  面對跨科教學,教師當然也需要顧及時間管理。林主任指跨科教學只需要做課程整合,由本身課程出發,將三個獨立課程連結起來。她說︰「反而科目之間有互補作用,例如中文科不用再教甚麼是可再生能源,省下的時間便可以實地觀察學校的太陽能光伏板、風向儀等設施。而參觀完後,又可以在常識課堂上,以環保材料自製風向儀。」一舉兩得的學習效應,令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事半功倍。

  有了對環保的反思,面對疫症也會令學生產生多一重體會。林主任指,有學生對於每天花掉至少一個口罩而感到內疚,因為他們知道,口罩的質料無法在大自然中溶解,繼而對環境造成污染。林主任則引導學生思考︰「口罩會不會有即棄以外的選擇?例如改為使用某些合乎規格的布口罩,這樣是否可行?又或者,既然無可避免需要使用即棄口罩,會否可以在其他地方上為地球與環境作出一些彌補?例如戒掉購買樽裝水、減少用電用水用紙等等。」運用常識科的多角度思考,讓小朋友更身體力行推動環保,是非常理想的學習模式。

學生實地觀察學校的太陽能光伏板。
學生實地觀察學校的太陽能光伏板。

在校本中滲透中華文化

  中文科與環保教育,總讓人覺得兩者之間的鴻溝較大,但林主任引述《孟子.盡心上》一句︰「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然而此句,對小三的小朋友來說會否難以理解?原來滬江小學在校本教材內有教授中華文化,當中涵括了不少文言句式,在長期的浸淫下,同學對於這些經典文言句式並不陌生。尤其中國文學內本身就有大量歌頌山水的文章,世間萬物均需要關愛,只要以此為核心,連繫中文科與環保教育,自然不難理解當中的關聯。

  林主任認為課程到此還未完成,她已將學生的閱讀再推高一個層次︰由圖文書推向全文字小說《尋水之心》。她說︰「原來只要小朋友願意,即使再厚的書,他們都願意閱讀。」而林主任亦已準備由環保主題再推向生命教育,讓學生從閱讀出發,在生活與生命中,擁有更多不同層次的深刻反思。

林主任將學生的閲讀由圖文書提升至全文字小説——《尋水之心》。
林主任將學生的閲讀由圖文書提升至全文字小説——《尋水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