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中國省市特色 有助姊妹學校交流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中國省市特色 姊妹學校交流 北京 西安 南京 成都 大灣區 廈門

 

  大灣區發展是近年國家重大的發展戰略,目的在於深化粵港澳合作,綜合地理優勢環境,加大推動年輕人的就業及發展。姊妹學校計劃也是推動大灣區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港學生多與鄰近地區交流,進一步認識香港周邊城市的環境和文化,拓闊視野之餘,也可考慮未來生涯規劃的路線。

 

大灣區中心城市

香港(世界一流國際大都會)

• 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具備便利營商的環境、優良的法治傳統、自由的經濟制度、完善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及金融體系,並擁有高端人才及熟
悉國際市場的專業服務業。適合畢業從事金融業的學生發展。

廣州(大灣區樞紐中心)

• 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適合有意在銀行界別、科技金融體系發展的畢業生。

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 外向型經濟,是區內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財政金融穩健,無外匯管制,具自由港及獨立關稅區地位,是亞太區內極具經濟活力的一員,也是連
接內地和國際市場的重要窗口和橋樑。適合從事旅遊業、保險業的畢業生發展未來。

深圳(科技創新之都)

• 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適合有意從事科技產業的畢業生發展。

重要節點城市

中山: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產業創新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
佛山: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珠海:粵港澳大灣區西岸交通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
惠州: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東岸戰略腹地和樞紐門戶。
東莞: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
江門: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
肇慶: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重要承載地、新能源汽車與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康養旅遊生態名城。

 

校長分享:姊妹學校交流經驗

  小學教育是學生重要的成長階段,讓學生走出課室,放眼世界,認識祖國,絕對是良好的學習體驗。當年教育局推出姊妹學校先導計劃,我便帶領團隊積極參與,在舊校東華三院黃士心小學任職校長時,也曾跟國內三所小學締結成為姊妹學校。我們到深圳的姊妹學校交流 STEM 科技研習,又到四川的姊妹學校交流,探訪國寶大熊貓,並到恐龍博物館見識,讓學生知道原來恐龍並不是在「侏羅紀公園」,國家也是恐龍的發源地;學生們到北京,我們一起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到人民大會堂看國家領導人開會的場地,這些經歷都豐富了學生的見識,從而增強國民身份認同感,呼應小學教育的學習宗旨。學生在北京姊妹學校內,由當地老師教導京劇,學生們穿上服飾,初次體驗學習做戲的感覺,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除了學生交流,我們教師團隊也到國內的姊妹學校交流,彼此交流對教學法的研習心得。去年若不是疫情的來襲,教師們、家長們已整裝待發準備到北京交流研習,增進中港兩地的友誼。


  今年我調配到另一所東華小學,雖然因疫情未能帶領學生踏足祖國,不過我們的學生、老師仍進行了書信、電郵和微信的交流往來,利用文字與電子工具保持聯繫。期望不久的將來,姊妹學校交流能讓生生、師師和家長間面見交流。

 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在推動姊妹學校交流方面,是希望透過兩地交流,以「深度交流,愉快學習」為目標,讓兩地學生透過主題學習,共同到國內探究、交流及學習,促進彼此成長。


  自教育局推出姊妹學校津貼以來,學校和廣州市第三中學結盟,每年都舉辦不同主題學習活動,兩校師生在一星期的行程裏,結伴同行一起學習。2017 年兩校學生共赴上海,學習國家經濟發展,兩校師生於不同景點進行考察交流,體驗國家經濟發展近況。2018 年兩校再次合作共赴雲南,體驗地區經濟發展落差;也配合地理和物理課程,了解高原氣候,兩校學生透過深度交流合作,增潤了學生對國內史地的知識。2019 年兩校更深入於學術探究路線,地點選了杭州,中史及文學老師共同帶領學生於當地學習及探究宋代歷史和文學知識,兩地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心得,獲益不少。


  總結這幾年交流體驗,姊妹學校交流計劃除了加深學生對國情的認知,促進兩地學生的情誼,同時亦拓闊了學生的視野。

近年漢華中學與姊妹學校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等、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交流,包括全級中五同學遠赴內地與姊妹校同齡同學一起上課與生活,從共晉午餐到校園參觀,再到觀賞一場緊張刺激的兩校籃球友誼賽,在實體交流之中讓兩地學生建立起青春友誼。


  姊妹學校交流的行程中,學生除了參加內地的高中地理、歷史、政治課外,也參與文化藝術課,如學習武術、書法等,加深了學生對國情和中華文化的認識。此外,學生更走進內地學生活潑生動的音樂課堂裏,一起學習不同少數民族的民歌。這充滿互動卻不乏趣味性的課堂,令香港學生流連忘返之餘,又加強了對中華藝術文化的欣賞,對學生而言,可說是求學生涯中難忘而具有特色的交流體驗。


  由此可見,姊妹校活動是雙向交流,內地同學同時認識了香港教育的多元和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兩地同學對不同教育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埋下了跨越兩地友誼的種子。

在疫情影響下,姊妹學校的交流活動也受到影響,無法讓學生到國內交流、互訪學習。沒有學生交流,卻促進了兩地教師的專業成長。


  正因兩地文化差異,促成了彼此在課程、文化、行政、教育領導及教師培訓等有迥然不同的處理方法。開學至今的短短四個月裏,我們已透過視像平台跟姊妹學校進行了多次交流活動,涉及不同的範疇,包括辦學心得、學校管理、課程統整、英文教學、家校合作及疫情下的學習等課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大閱讀視導活動」,通過視像平台,我們不單有機會觀賞了一節精彩的課堂,與我們的「姊妹」在教學上的專業交流更有機會接觸其他國內的學者,激發新的教學靈感。


  下學期,我們已安排了借助視像網絡平台進行教學交流,包括共同備課、互相觀課、評課、教材研究及教學研討等活動,共同分享教學經驗,同時,為日後兩校進行實地互訪提供更有利、更有效的條件。更重要的是,過去的分享活動,大多由各科主任或骨幹教師負責,現在,透過姊妹學校的交流,提供一個較輕鬆的環境讓教師分享,結識更多專業伙伴,彼此學習,深化教師的專業合作,建立學習社群及推行教研,增強課程領導能力,促進專業發展及提升教學成效,從而為孩子提供更優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