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專才專用 靈活整合 休養生息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0期 鄧飛 教育資源 財政預算案

隨着2025-26《財政預算案》出台,政府提出加大「資源效率優化計劃」,為響應開源節流的發展需要,教育局在未來三年每年削減百分之二的目標,當局將成立專責小組,以創新思維整合目前各個津貼項目。鄧飛表示,教聯會強調資源的合理運用,在削減開支的情況下必須要保證學生接受的教學質量不受影響,要有長遠持續性發展的可能性;減少開支意味着教育制度進行改革,這也為教育行業帶來更多空間去自我發展,提升其中的靈活度。

整合相關津貼項目 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鄧飛認為,教育局選擇開源節流是一個因時制宜的正確作法,如今經濟下行,各界皆面臨着財政危機,教育界也肯定會受到波及。順應未來三年節支緊縮的趨勢,因此目前調整津貼的做法是可以被理解且合理的。同時,坊間認為應該優先調整公務員薪資,鄧飛指出公務員薪資的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實教職人員也受到凍薪影響,與社會共渡時艱。

他強調,「津貼」與「資助」是不一樣的概念,津貼是政府對教學工作提供的行政補助,是學校發展所需的津貼。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教育資源或許存在冗餘,拖沓的情況,所以在維持教學質素穩定的原則下,作出適時的靈活調動是有益的,例如結合相關雜項,不讓學校在執行行政工作安排時感到束縛,同時減少行政壓力和非必要安排,讓客觀阻力減少,雖然津貼總額略有下降,帶來的效益卻是有所提升。

津貼靈活透明化 提倡資源流動共享

教育局將在四月份成立專責工作小組,審視目前工作進程及對目前教育體制進行創新性改革,鄧飛稱此次的改革方向如同明朝時期的「一條鞭法」一般,將上下的項目進行一體化整理,將行政工作簡單化,重點在於落實津貼去向,讓資源落到實處,拒絕資源重疊的現象。同時,獲津貼的學校可以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不必因為津貼項目有着相關性,卻因為項名、細則等稍不符合而受限,遏止發展。

如今不同學校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向上流動的趨勢,無論是幼稚園、小學還是中學,資源共享的理念正在逐步落實。這一趨勢不僅促進了教育界的整體協作,也有效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儘管目前的資源在數量上有所縮減,但透過刪減多餘的津貼和合併相關資源,學校在表面上似乎獲得的支持有所減少,但這一重組實際上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減輕了行政管理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職員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達到「錢少質高」的理想結果。

發揮高等教育優勢 吸引海外人才赴港

香港作為備受認可的教育區域,高等院校的質量保有高的水平,這都離不開政府的鼎力支援。如今政府對於八間受資助的公立大學院校的支援絕對是有盈餘,鄧飛以本年度「八大『回水』」的事項為例,八間資助大學均有不同情況的經費盈餘,政府在不影響研究經費和不干涉教育發展的情況下,召回過往相關項目盈餘資金、沒有指定用途的儲備基金是合理且應當的。

當務之急是需要吸納人才來港,招收更多來自內地或者海外的學生,以加強高等教育的國際性。除去「八大」,政府也有意提高私立院校招收內地及海外學生的額度,目前已有三間私立院校獲准加收,這都彰顯着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及創科中心地位,也表明了香港教育的國際性和專業性。鄧飛還提到,海外人士來港接受教育,必定會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海外學生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在香港解決,並且如果這類學生未來有意在港發展,則對於香港的建設和市場都有着一定的幫助,因此招納海外人才本質上是一個惠及民生的良策。

鬆動中學開班結構 發揮專才專辦特長

教育局十分重視「專科專教」,鄧飛強調教育局是次的調整沒有因為如今中小學學生人數下降而縮減學生資助,而是在主體資助並未減少下,按照學校開設的科數進行適當的津貼金額微調。如今收生情況呈現新生不足但插班生名額盈滿的情況,這也說明了教育改革的勢在必行。以中學為例,中一學生人數成為教育局目前唯一的參考人數標準,不少津貼學校均因為中一學生參考人數不足夠而不允開班招收中一學生,不參與中學學位分配法,被迫需要改變辦學營運模式。所以,更改學生人數參考體制,鬆動開班結構是政府在進行教育改革時必須要考慮的一點。

應對現時的壓力,鄧飛提倡以「合併」辦學取代「殺校」,減少教育界從業人士的心理壓力,降低不穩定因素,促進業內培育人才的風氣,呼籲學校慢下來,降低津貼的同時也意味相關事務量的降低,讓學校專心自己的發展路程,發揮好不同學校的自我優勢,達致專精專才專辦,期望教育界可以憑藉這個契機休養生息,恢復元氣,再做長遠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