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來港入學熱潮 造就教育新機遇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33期 彭耀鈞校長 明愛莊月明中學

第一屆大灣區香港學校教育展於剛過去的 12月中一連三天盛大舉行,這是香港教育界的破天荒之舉。三天人流不斷,教育展之後,香港學校出現不少收內地插班生的下文。內地生來港入學的需求之大、意欲之強,可見一斑。在疫退通關之後,當本港學額盈餘的寒流碰上這內地來港入學熱潮,會是兩地教育的新機遇。其實,在教育展的前後,也有多個大小不同的展覽、講座、簡介會在深圳舉行,到內地學校介紹香港教育的探訪不乏,讓內地家庭到本港學校參觀亦持續進行。筆者自身及所服務的學校,可說是箇中具親身經驗的見證人。

來港入學需求大、意欲強

孩子具備在港入學資格、正在內地或本港就讀高小的國內生,探求來港升讀中一的途徑,自然不在話下;然而,更多的,卻是中學各級的插班需求。他們多來自深圳或珠三角,廣東以外,家長先來了深圳,孩子仍在上海、四川、東三省的也有問津。加上優才、高才等計劃的候批或準申請者,需求之大,遠超於大灣區教育展所根據 2022 年統計的 22 萬港人子弟之數。

為了來港入學,學生每天跨境往返兩地,昔日已然;如今,跨境之後,再乘一輪交通,甚或沒有學校安排的專車,自己要再轉乘公交到遠區,也見樂意。意圖來港的孩子,除了欣然面對舟車之勞,甚或搬遷之變,為了取得學籍,甘願下降一、兩年級的時有人在,因英語水平偏低而要降級的亦比比皆是,有些就算是成績斐然的,也樂意如此。願意付出的代價多大,反映他們來港入學的意欲多大,熱潮下來港意欲之強,清晰可見。

認識不深 嚮慕有因

內地對香港學籍趨之若鶩,然而,現階段對香港教育的認識只見片面;資訊多來自中介機構、國內社交平台、家長們的群組流傳,他們大抵知道香港學校有 Banding,會仰慕Band 1學校,但Banding是指學生入學時的學術水平,並非學校的辦學質素,更沒有反映學生學業以外的才能,不得而知。對於本港各個地區的學額狀態、辦學團體的不同理念、各類學校的不同特色、語文政策下採用的學習語言,以至如何幫孩子找到合適的學校等等,也是不得而知。

對香港學籍的嚮慕之由,總離不開一份向來對香港的好感;香港比內地發展得早,在內地朋友的心目中仍有感性上的優勢。其次,國內高考競爭激烈,但本港近年應考文憑試的考生只有四萬多。再次,香港學英文的環境較理想、師生比例較近等,都是他們所說的因由。

其實,內地教育與香港教育互有優勢,在內地受教育的孩子來港入學,會為他們添上其他生命色彩。至於香港,為國內孩子提供學籍,一方面配合政府輸入人才的政策,一方面也可因利乘便的填補人口失衡下的盈餘學額。國內孩子進入香港學校,兩地孩子互相薰染,更會促進兩地新一代的共長與共融。香港的當局,對於這個寒流與熱潮相碰下的新機遇,實應好好把握,令多方面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