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大數據學習廣東話 緊貼社會文化變遷 學習在地化生活語言
研究指出香港非華語人士學習粵語的成功率偏低,當中非本地人士平均十人中就有九人因不同的學習困難而中途放棄,專家指出箇中原因與粵語口語和中文書面語差距大,聲調容易混淆和學習教材未趕得上時代用語,難以融入生活等有關。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系主任及副教授錢志安博士研究漢語和粵語多年,曾經整理出「二十世紀中期香港粵語語料庫」,探索粵語過去半個世紀的演變。2019 年,錢博士得到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和語文基金的資助,參與「香港非華語人士中文學與教材料開發計劃」,結合大數據科技,取用日常生活的粵語語料,開發「Learn Cantonese with Big Data」手機應用程式,以提升非華語人士學習日常粵語的興趣和成效。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引用語料庫 打造英語教學工具 探索語言奧妙之境
語言除了用來溝通,也是了解一個國家民族文化歷史的工具。學習一種語言,若單靠死記硬背,必然感到乏味困難。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馬清博士、李鳳琼博士、王立勛博士及陳雪珠博士一起建立了「語料庫教學支援網上平台」(CAP),可將大量複雜數據的語料庫(Corpus)應用在中、小學的英語學習環境裏,老師們透過簡易的操作,讓同學們學習英語增添動機和樂趣。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數據化的中文學習資源 香港舊電影粵語語料庫 透過情境對白學習語言
對語言學家來說,研究語言最奧妙之處,就是能夠從語言的演化中,疏理及鑽研出時代的變遷與發展。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及系主任錢志安博士前後花了約10年時間建立「二十世紀中期香港粵語語料庫」,從跨越20年的電影對白中,探索廣東話的前世今生,更從珍貴的大數據中,看到了語文教育的價值及可能性,希望發展成有效的廣東話教學工具,對教育及學習者,作出強大的支援。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