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大學
來到人工智能新時代 教育的角色是什麼?

文: 教育傳媒

教案分享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人工智能 學習 人工神經網絡 STEM

迎接新的一年,當我們談到「人工智能」這熱門話題,我們期望探討什麼?2017年Google 的AlphaGo,以「深度學習」的技術,三戰三勝圍棋世界冠軍柯潔。這消息震撼了世界,證明機器可以模仿甚至超越人的智慧,特別是解決複雜的思考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一戰開啟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新紀元。

這兩年,我們看見人工智能應用不斷湧現,單用我們的手機已經可以辨識人面、辨認語音、翻譯外語、搜尋圖片等。還有智慧音箱及機器人,能接收並執行指令,好像人一般能夠「聆聽」、「理解」、「思考」、「行動」,令人驚嘆。以淘寶的拍照搜尋功能為例,我們只要用手機拍攝圖片,淘寶就可以搜尋出類似的產品,這是典型的人工智能應用。我用右頁圖片說明:電腦建構了一個類似人腦的模型,模擬神經細胞組成一層層的「人工神經網絡」,再輸入大量圖片訓練網絡,使之掌握圖片的特徵。最後,當輸入新的圖片,這「人工神經網絡」就可以自動找出圖片的物件,無論是人面或產品辨認,都是這個原理。

人工神經網絡的圖像辨認圖

科技理應為人類提供便利,但當它過於「聰明」,人工智能會否有天取代作為人類的我們,就成為最受關注的議題。

其中最重要問題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學習任何東西?理論上是可以的。

過去10多年,電腦的容量及速度急速發展,互聯網提供了大量的數據資料供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就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高效率的網絡模型。科學家相信,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學習任何東西。

既然人工智能那麼厲害,它對社會及個人會有甚麼影響? 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博士寫了兩本書:《人工智能來了》、《AI 新世界》,說人工智能未來10年會大幅改變我們的做事方法,更會顛覆取代50% 的工作。

許多較為複雜的工作,例如放射性醫生、財務分析師,以往需要累積多年經驗,今日可用人工智能協助判斷及分析。

對外,人工智能會改變各行各業,改變商業的運作,改變國家及企業的競爭力。假如不能調整政策及營運,人工智能會加深貧富懸殊,許多人找不到工作,大多數人生活困難,社會就會不穏定。

對於這趨勢,許多國家亦很擔心,美國、中國、歐陸、日韓相繼投入資源及發布重要的政策,以迎接挑戰。

中國在2017 年發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人工智能定為國家戰略,期望在2020至2030年間,人工智能技術、理論及應用能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另外,中國在2018 及2019年,頒布了多份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相關檔案,更在大學及中學推出人工智能課程,發展智慧教育,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包含智慧學習、互動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可以說,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推動是積極而領先的。

相比之下,香港則好像較少關注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可能大家覺得人工智能是高科技,很難懂,更不知如何處理。2019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合辦了「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來自100多個會員國、學術機構、民間社會和私營部門的500名代表,發表了「人工智能與教育——北京共識」,就闡述了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各國政府應推行哪些政策,未來教育要有哪些方向等等。我們期望香港政府可參考中國制定的人工智能政策,探索香港在人工智能社會要扮演甚麼角色,繼而在教育界推廣人工智能。

於教育層面上,作為教育工作者,包括校長及老師,又該如何關注及推廣人工智能?近年教育局積極推動STEM創科教育,這是好開始。但由於校長老師較缺乏科技及工程背景,會感到吃力及較難掌握方向,談人工智能就更感迷惘。其實,我們可以將人工智能教育分為幾個層次。第一是普及教育,讓所有同學對人工智能有一定認識,理解其對社會的影響,將來能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轉變。

第二是讓學生理解人工智能原理,使用一些科技,培養各行各業的人能擁抱科技。舉例醫生可以使用科技提升診斷的速度及精準度,更快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第三是培養少部份的學生成為專才,能為各行各業開發及引進人工智能應用。他們可使用科技創造新的價值,改進產業流程。最後學校也是一個產業,可使用人工智能科技改進學校行政、教學方法,學生發展管理等。

那麼老師及家長如何培養孩子適應將來的人工智能社會?我深信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題目。

甚麼是教育?是我們累積過去知識,教導今天的孩子,讓他們能夠應付將來的挑戰。以往社會變化不會很大很快,但今天時代不同了,科技及社會變化一日千里,正如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Education 2030 有關未來教育及能力需求,指出教育要預備孩子能做還未出現的工作,能使用還未發明的科技,能解決還未浮現的問題。

這對教育的目標及方法有深遠的影響,讓孩子就能終身學習,更能善用科技創造新的價值。我希望在下一篇文章詳細討論一下。

黃寶財 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
(科技與智慧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