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城市樹木啟發生命教育 冀全民擔任樹木監察員 共享綠色城市
專家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第19期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創新項目巡禮 科技.教育.知識轉移 課程與教學學系和社會科學系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樹之門 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 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 ( 地理及環境科 學 ) 詹志勇教授 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鄒倩賢博士 樹木保育—推廣生命教育與科學普及 推廣生命教育與科學普及 樹木保育2018 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時,大量樹木受到破壞,對生態環境及市民生活均造成極大影響。然而這亦成為一個契機,讓大眾以生命教育角度出發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李子建教授和社會科學系詹志勇教授和鄒倩賢博士為探討城市植林和社區發展之間的平衡,與團隊研發出 Tree Portal「樹之門」流動應用程式,希望透過普及科學,提高市民對樹木科學的認知,從而學會珍惜大自然,達至生命教育。
推廣生命教育與科學普及計劃,期望能於三方面得以推展,包括知識、記錄和教育。 |
回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可持續發展目標
城市植林為城市帶來綠化、健康、清涼、潔淨的環境,更能有效緩減氣候變化。香港教育大學(教大)開展「樹木保育—推廣生命教育與科學普及」知識轉移項目,為香港的綠化及再綠化作出貢獻。項目團隊由兩位首席研究員領導,分別為身兼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的李子建教授,以及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 ( 地理及環境科學 ) 詹志勇教授。團隊成員則包括聯席研究員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鄒倩賢博士、社會科學系、科學與環境學系、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的研究人員,並由教大教學科技中心、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及教大學生大使提供協助。
李教授說:「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超強颱風的形成嚴重破壞地球綠化景觀。為回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目標,此計劃非常重視城市森林及樹木保育,鼓勵市民攜手參與,認識城市樹木及了解人類與大自然間的互動,由自然環境角度出發,加強推動生命教育。」因此「樹之門」流動應用程式應運而生,協助初學者學習以目測評估樹木並有系統地檢查樹木的狀況。
建立樹木知識資料庫 實踐普及科學
詹教授整合了一百種香港最常見的樹木結構或健康問題,邀請學生藝術家將這一百種樹木情況繪畫出來,方便監察員辨認。詹教授指出:「相片包含的資訊太多,不利學習。繪畫能集中樹木狀況,再配以簡單文字指出重點,使監察員能快速辨識樹木情形。」這些資料可於「樹之門」流動應用程式查看。
由教大開發的「樹之門」流動應用程式有助市民及學生學習目測樹木作出評估,程式並可記錄及上傳樹木評估的結果及圖片。參加者能成為具備相關知識的樹木監察員,協助政府及其他機構監察樹木的健康狀態和性能。計劃團隊將會分析由市民及學生提交的數據並綜合成報告,分享予有關當局、社區、及國際間的研究員及專業人士。
另外,教大所開展的「目視樹木評估入門課程」,採用「公民科學形式」(Citizen Science Approach),以簡明語言及大量附有注解的繪圖,期望能普及樹木知識。學生亦可於課堂內配合應用程式,能有效分辨有問題的樹木。課程除了理論知識,亦包含實地調查,讓學生深化知識。完成課堂後,詹教授將學生的報告和專業的樹木專家報告作比對,發現準確率達八成。「可見即使樹木科學這類較專門的科學知識,只要使用簡明而精準的語言和大量附有注解的圖像,一般受過基礎教育的公民也可以理解、學習、應用,從而達至科學普及化。」詹教授說。
推行知識轉移 引入至中小學
樹木保育計劃除了在大學展開入門課程外,更引入至中小學,採用「生命教育形式」(Life Education Approach) 連繫城市樹木、生活轉變及個人成長,培養孩子愛護大自然及認識生命,並鼓勵學生堅持參與、為社區及整個香港作出貢獻。李教授指出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是創造知識、轉移知識,教大作為香港教師的搖籃,透過先培養教大學生,再讓他們到其他中小學教授該校的老師和學生,達致 Train The Trainer 的效果,讓知識得以廣傳。完成課程後,中學生可以在指引下詳細完成樹木評估,而小學生年紀還小,難以短時間內吸收全部樹知識,團隊亦會為學生分組,以小組形式分別集中評估樹木的不同部分。
在實地觀察時,學生可以直接對應樹木的問題,在程式上記錄和拍下照片,然後將資料上傳至伺服器,所收集的數據會由專業團隊分析,作日後參考之用。李教授認為,未來「樹之門」的用家都身兼樹木監察員,協助測量樹木的健康狀態。他說︰「我們團隊亦會分析用家所提交的報告和數據,將有風險的樹木報告傳送給政府相關部門跟進,減少樹木倒塌風險。」
連繫樹木與市民 完善生命教育課題
現時香港在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上並沒有一個完整框架,很大程度上依賴學校自發開展。生命教育除了幫助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外,教導他們重視周遭萬物的生命也是重要一環。大自然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教材,生活在高密度的香港裏,社會發展如何與樹木平衡共存,素來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是以透過認識樹木,可以傳達人與生態的課題,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關懷。
李教授指出,如何讓中小學認同樹木教育的意義是一項挑戰。他說:「生命教育從來都不是傳統學科課程,因此大多學校基本上沒有相關教學經驗。」團隊為參與學校提供校本化的課程設計,加入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育等元素,透過課程從小建立學生的公民意識,同時引導他們學習逆境自強的精神和珍惜感恩。「樹木腐爛是因為真菌侵蝕,然而當樹木足夠強壯時,可以將真菌包圍,防止擴散。我們所設計的生命教育課程亦希望傳達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樹之門」:https://tree.eduhk.hk
如有興趣進行後續合作計劃,請聯絡香港教育大學知識轉移辦公室。 如有查詢,歡迎致電 2948 27 7556 聯絡香港教育大學,知識轉移辦公室凌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