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藝術時光:透過藝術與孩子深入對話

文: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71期 藝術教育 藝術治療中 自由繪畫 禪繞畫

隨着逐步有序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剛適應網課生活的孩子馬上又逢巨變,需重新適應回校上課的學習模式,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和陌生的社交圈子,加上不少學校為追趕學習進度,把課業與考試排得密密麻麻,導致家長和學生都加緊操練,希望急起直追,卻忙得焦頭爛額,喘不過氣。在情緒不穩或感到挫敗時,與其繼續囫圇吞棗,不如暫時讓孩子放下課本,齊齊動手創作藝術—有研究指出欣賞藝術或從事藝術活動時,高度緊張的精神會得到宣泄,具平靜內心,疏理情緒的功效。親子創作同時能重建愉快的親子時光,培育孩子多元技能,讓孩子在成長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前。

藝術治療是什麼?

藝術治療是心理學中常見的治療方法,鼓勵透過動手創作來傳遞和表達內心世界,從而釋放消極和不良情緒,亦是正向教育中經常套用的活動之一。與傳統藝術不同,藝術治療沒有嚴格的審美制度,更重視人的參與度和投入感,主張在安全和被接納的環境下進行創作,並透過動手創作和事後描述作品,表達個人埋藏的情緒和思想。創作過程中,孩子除了會更舒坦地表達自我外,亦可透過重塑再現對自身情感有更深刻的發現。如孩子可在專家的指導下,以泥膠黏土為難忘的事件創造場景,進行「立體重現」(reminiscence),將當下情感再度連接,並試以抽離和換位思考的方式訴說感受,提高覺察能力。有不少心理學家會通過藝術治療與病人進行互動,從而作出診斷和治療。

外國研究同步指出,雖然在家進行藝術創作,稱不上專業藝術治療,但當人感到壓力時,藝術創作能有效地幫助緩和情緒,同樣具備自我療癒的功效,即便簡單如親子一同剪紙,亦能建立自然愉快的氛圍,分享感受,令子女感受爸媽的關懷,從中互動中得到抒發與啟示,建立更正面和緊密的依附關係。

多元媒介 更符合孩童天性

人類與生俱來,就有藝術創造的能力,而藝術作品可以展現人類最原始的情感,並透過情緒的再體驗,重新帶動認知與行為層次的轉變。相比其他解壓活動,親子藝術活動有着獨特的優勢,能廣泛綜合不同媒介,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遊戲等,以非語言的表達方式,釋放父母與子女的情感經驗。常見的藝術活動,如繪畫、拼貼、黏土(claying)、手工藝、音樂、舞蹈和攝影不但能建立審美能力,培育孩子的感官感展,亦能達至親子同樂,建立正向關係的作用。近年, 自由繪畫(Art jamming)、禪繞畫 (Zentangle)、和諧粉彩大行其道,經常套用至藝術治療中,全因這些藝術活動十分切合溝通能力未發展完善的孩童,亦更易導出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作出排解。

加上,孩子天生就是藝術家,他們熱愛鮮明豔麗的色彩和圖案,喜歡剪貼,摺紙,也喜歡畫畫,塗鴉,又善於角色扮演,而且藝術創作沒有規則和框架限制,在鍛煉孩子動手能力的同時,家長亦可從中觀察孩子的強、弱項和性格特徵,從而設計更多訓練,啟發孩子多元智能,過程亦能建立深刻的親子回憶,完善關係。

親子齊創作4大要訣

1.尋找生活中的藝術素材

除了家中常備的材料和工具,如木顏色、粉彩、剪刀、膠紙、膠水、泥膠黏土、各類色紙外,家長不妨從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一同發掘能二次創作的藝術材料,並透過搜集創作材料,鍛煉子女的創意和探知能力。如按照四季變化和節慶剩餘物資進行創作,例如夏天的海沙、春天的花瓣、秋天的枯葉、中秋剩下的月餅盒、新年的利是封、清洗過的膠樽、玩具車的破輪胎或舊玩偶的棉絮等,再將不同類型和材質的材料一同進行混合創作,如以廣告彩重新為花瓣點上圖案、把不同顏色的樹葉拼成房子、在泥膠中摻雜花瓣,混合出獨特花紋的泥膠等,既能培養孩子對生活的觀察力,又可從小培養他們「跳出框框」。

2.按年齡層和發展需要安排創作內容

兒童神經系統發育的關鍵在於「突觸成長」,這使不同階段的孩子各有成長需要,當中3至6歲的幼童因發展與能力各異,更需家長多加觀察,了解孩子發展進度,安排適切的親子藝術活動,令事情事半功倍。

幼兒期:3至4歲
這階段的幼兒正值啟蒙期,他們對一切貪奇好知,較為好動,在為期不長的學校訓練下,能與父母建立簡單的討論,一同完成簡單的作品。家長應信任孩子能力,以遊戲和故事模式與孩子開展創作,建議以簡單的拼貼和繪圖訓練,提前加強孩子手部肌肉發展和協調性,並作為基礎的專注力練習。

發展期:4至5歲
到了4至5歲,孩子開始能將生活中感知的事情,透過藝術創作記錄下來,而且隨着肌肉發展,他們可更準確剪裁或繪畫出心中的想法。這時,家長應提升難度,鼓勵孩子為創作成果進行加工,並放手讓孩子進行單獨任務,甚至允許他們作為創作的主導角色,引領自己進行製作。

成長期:5至6歲
孩子到了5至6歲,其生活經驗已甚為豐富,腦部發展亦漸趨成熟,對於「剪」、「折」、「貼」等手工技巧亦逐步提高,能完成更複雜的創作。家長可透過指導,鼓勵孩子從作品中延伸,突破框架,表達個人想法,從而培養良好的分享習慣,令他們長大後更自信敢言。

3.轉換心態—─緊密合作,好玩至上

許多父母為培養孩子藝術天份,經常購買聲稱能提升創造力的玩具或手工材料包,然後就由子女自行完成。然而,這種方法可能無法達成父親的原意,孩子往往因缺乏指導,而一味模仿,缺少表達渠道,難以建立個人想法。相反親子共同參與創作,不單可令家長透過互動,了解子女性格特質,同時亦可令父母一同放下煩憂,重獲童趣,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令孩子感受父母全心的陪伴。

4.讓孩子天馬行空 不作否定

著名藝術家畢加索曾說:「我花了四年學習如何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卻花了一輩子去學習如何畫得像個小孩。」可見孩子與生俱來就是出色的藝術家,他們富有才情,想像力令人嘆服,而且孩子的每件作品均代表了他們個人的潛能體現,也是自信心的來源,故此在親子創作過程中,父母不應套用成人想法,頻頻糾正和否定孩子的創作,像「雲不是這樣畫的」、「貓不會在天上飛」,這樣的說話不但會抹殺孩子的創造力,更會令他們感到挫折,往後不敢創作,窒礙了子女的創意天才。

親子藝術時光:透過藝術與孩子深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