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時代發展需要 重視培訓高新科技人才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5期 何杏研小姐 公共政策 科技人才 專上教育 鄭強教授

現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全球經濟隨之加速轉型。人工智能、綠色金融等嶄新領域紛紛進入大眾視野,社會對高新科技人才求賢若渴,不少國家甚至改革教育制度,培訓相關專業人才。香港雖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港深科學園,但高新科技人才才是國家的重要資本,因此教育制度需趕上變化,一成不變只會被時代洪流所淘汰。

據教育局資料顯示,現時超過七成學生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約五成可入讀學士學位課程。香港所面對問題從來不是缺乏學位教育,更值得讓我們深思的是,學位教育能否為學生提供適切支援,以應付社會需求及變化。教育理應是一個持續提升、開闊思維的學習過程。教育不能像過去般,只注重知識的單向傳授,更重要的是反思及改進教育制度的韌性,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成就多元出路,發掘他們的內在潛能,讓不同學生都能發揮所長。

打破傳統固有觀念 發揮學生多元潛能

筆者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從古至今影響着中國人的思維,社會對「一紙文憑」的堅持可謂根深蒂固,家長對大學學位的追求有增無減。香港的教育制度雖打着多元發展的旗號,向社會大眾宣傳「求學不是求分數」,但本質上仍是唯分數論。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沙紙」的價值,單一的課程和考試模式,局限了學生的多元發展,不能發揮學生的潛能。時至今日,科技變化的速度使學校部分所教授的事物已經不合時宜,位處淘汰邊緣。現實生活例子亦告訴我們,即便畢業於頂尖大學,學位也不能保證他們能夠找到工作。

審視教育評核標準 支援學生生涯規劃

來自浙江大學的「網紅校長」鄭強教授,談及社會上的一些教育弊端。他認為現時整個社會風氣乃至家庭培養上,過於着重學生的學業成績,以評分考核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長久下來,社會培養的下一代都會缺乏創新精神,學業成績只是讀書生涯的其中一個部分,成績優秀並不表示對社會甚至國家一定有所貢獻。不論內地高考還是本港DSE,其評核準則過於單一,導致難以發掘各個領域的專長人才。整個教育氛圍將關注點集中在公開考試上,而欠缺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終生學習的資源投入。我們需要反思教育取決於過程還是結果,假若繼續忽視學生成長過程的引導,往後本港的創科發展,以及培養高新創技人才只會越發困難。

公共政策分析員何杏研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