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青年與社區匯集民間智慧改善環境 好空氣社區計劃「看得見」的屯門空氣(18期)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案分享 專家分享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何鴻毅家族基金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 好空氣社區教育計劃 教育專業第18期 體驗式學習

  5 月底炎熱的周末,屯門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禮堂舉行「空氣社區展覽日及研討會」,展覽主題為「與你一起『看』空氣」,展示過去同學在屯門各監測點收集空氣數據的成果,公佈區內空氣污染黑點,讓街坊「看」得見空氣污染的威脅。

1.5 公里體驗式學習圈 學校與社區的連結
  在何鴻毅家族基金的贊助下,由健康空氣行動策劃並與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合辦「好空氣社區 (Clean Air Neighborhood)」教育計劃,社區展覽屬於計劃重點活動之一,計劃組織高中生走入社區,調查屯門的空氣質素,在引導下學會分析數據,透過街訪收集公眾意見,經過討論找出適合方案讓大眾了解社區污染問題。
  計劃採用「1.5 公里體驗式學習圈」,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社區探索議題,並實踐跨學科專題研習。這種體驗學習的過程能促進思考,帶動學教效能,同時鍛鍊青年人複合式解難能力,這是未來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處世技巧。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劉冠亨老師認同計劃的理念:「好空氣社區計劃可以讓學生發揮『軟技能』,走進自己生活的社區,從第一身角度了解社區人士需要,同時利用人際溝通和協調技巧,分組透過觀察、採訪和量度等方法獲取有用資料並加以分析。」
  「透過計劃,學生以體驗式學習的方式運用儀器量度讀數,具體的數字結合親身的經驗令學生學得更深刻,活動使他們更關心自己身處的環境,讓他們進一步反思身為社區的一份子可以怎樣處理有關空氣的議題。」對外關係及推廣主任何樹顯老師期望學生不只停留於紙上談兵,更逐步以行動回應所學。

參與項目的學生帶領嘉賓考察遠超世衛指引 4 倍多的空污黑點紅橋巴士站。

個人經驗轉化成 關心社區的行動力
  學校旁的屯門公路是新界西北主幹道,每天有無數汽車、巴士及跨境車輛經過,帶來噪音及空氣污染問題,長期呼吸各種污染物,必定為師生的健康帶來隱憂。而紅橋巴士站近年加建近乎密封的隔音屏障,導致車輛排出的污染物完全被困在內。
  就讀中四的馮梓銘、何俊杰與陳昱諺為「好空氣社區」計劃的核心成員,他們幫忙測量空氣質素、籌備社區展覽及帶團導覽。同學在老師推薦下加入計劃,卻因為對空氣污染問題有切身體驗,各自也有興趣深入探討環境污染問題。
  馮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在學校中央的球場也會感受到旁邊屯門公路飄來的污染物。」何同學補充:「不少同學會都在附近的紅橋巴士站等車,短短數分鐘的等候時間,已經難以忍受該處混濁的空氣。」三位同學在社區收集空氣數據,了解街坊對社區空氣質素的看法。過程中幫助自己建立自信,日後也不怕與陌生人溝通。
  設計導覽行程前,「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曾與同學分享帶導賞團的經驗,提升同學演說故事能力:「空氣污染是一個切入點,讓青年朋友走出舒適圈,去探索、去觀察,想出最生動及讓人深刻的方式,學會游說與溝通,化為畢生受用的技能。」

根據健康空氣行動早前做的空氣量度,紅橋巴士站的二氧化淡濃度是 50 個監測點之冠,高達 222.18 微克 / 立方米,相比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最安全年均標準(40 微克 / 立方米),超標五倍。

智慧與知識交流 推動社區空氣回復清新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助理實驗室經理區婉柔,作為社區研討會嘉賓,她鼓勵參加者從初步構思開始,到後來與用家共創,除了發揮創意外也在過程中梳理出用家喜惡,以及偏好背後的理想設計元素,將進一步協助參加者構思以用家為本的宜居設計。另外,藍天科技創辦人鄧碧嫻表示:「健康空氣行動成功啟發屯門街坊跟同學積極參與,運用空氣質素數據保障健康,並更加踴躍參與社區規劃,期待於香港各區實現。」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高級傳訊經理(環境項目)黃潔文博士指:「很高興能接觸屯門區不同界別的朋友(包括學界、退休人士、科技界、區議會等),一同就區內空氣污染問題交換意見。此外,看見同學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方式探索社區議題,掌握數據變身小專家尋找解決方案。看到學生積極參與和成長,實在令人鼓舞 。」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先生說:「健康空氣行動一直希望擴大關注空氣污染的社會網絡,『好空氣社區』計劃以屯門區的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作起點,除了展示學生成果外,亦希望藉此以實例示範,讓市民更了解學生與社區的轉化,從而擴展計劃。」
  計劃下一階段是成立屯門區健康空氣青年議會,活動也會擴展至其他學校,目標是愈來愈多人關注空氣污染問題,集結改變的力量,合力把社區環境變得更好。

健康空氣行動首個「好空氣社區」計劃 - 與你一起「看」空氣社區展覽日及社區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