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教育持續交流 多角度認識國情 培養家國情懷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36期 姊妹學校計劃 家國情懷 教育 交流平台

面對世界局勢急速轉變,香港年青一代要把握國家高速發展的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僅要有廣博知識、品德素養,亦要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成為建設國家、建設香港的中堅力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提到:「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透過讓青少年到內地考察交流,親身觀察近年國家在不同領域高速發展的實況,更深刻認識國家,為中國人的身份感到自豪。教育局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積極推動國民教育,多年來舉辦不同交流活動,例如姊妹學校計劃、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等,結合同學在書本所學和現實國情,藉着深入觀察,與內地同學交流互動,多角度認識國家最新的發展和成就,擴闊學生視野,成就未來棟樑之才。

姊妹學校計劃 重要交流平台

教育局早於2004年推行「姊妹學校計劃」,成為兩地學校一個重要的交流平台,按照各自的校本發展目標和需要,在管理人員、教師及學生等多個層面進行豐富多元的相互交流。姊妹學校持續深化彼此的珍貴情誼、推動兩地學校的共同發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擴闊學生視野,以及提升香港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截至2023年3月,共有848所香港公營、直資(直接資助計劃)及特殊學校與內地學校結為2,349對姊妹學校,當中分別有296所、229所及323所本地學校有一所、兩所及三所或以上的內地姊妹學校。為使學校能更長遠地籌劃姊妹學校活動,教育局為參與計劃學校提供經常津貼,津貼額為每所學校約16萬元。學校可按其校本發展需要靈活運用有關津貼,以籌辦不同特色的交流活動,例如學校探訪、學生活動、講座、教學示範、評課、視像交流、經驗分享以至友誼比賽等。

兩地學校優勢互補 攜手提升教育質素

多年來,「姊妹學校計劃」一直循穩健正面的方向發展。儘管過去疫情與出入境限制對姊妹學校間的交流造成一定影響,惟無損兩地學校的交流熱情。在疫情期間不少姊妹學校紛紛靈活開展「雲交流」,並持續進行了形形色色的活動,例如在線上交換學校管理經驗、課堂教學心得和共同備課等。學生亦有不少線上交流活動機會,包括兩地姊妹學校共同進行網課、分享校園生活點滴、文集書信交流、線上辯論比賽與學生論壇等。

隨着疫情退卻及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姊妹學校除了重啟實地互訪外,同時亦繼續線上交流模式作雙軌發展,進一步深化「姊妹學校計劃」成效。教育局亦繼續與內地部門緊密合作,協調及籌辦更多形形色色的交流活動,如「粵港姊妹學校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比賽」、「大灣區姊妹學校夏令學習營」等,在現有的良好基礎上,繼續大力推廣「姊妹學校計劃」,讓更多本港學校參與其中,達至兩地學校優勢互補,攜手提升教育質素。

更多內地考察機會 深化對國家認識

學校除了可以透過姊妹學校的交流,加強師生對內地教育的了解、促進文化交流,以及擴闊學生視野。《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亦提出持續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內地考察的機會,目標包括預留足夠名額予所有公帑資助學校學生,在小學及中學每階段,參與最少一次獲資助的初中及高小學生「同根同心」內地交流計劃和中學生「同行萬里」內地交流計劃等。計劃配合學校課程,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經歷,加深他們對內地歷史、文化、科技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教育局每年會提供約十萬個交流名額,足夠讓每名學生在中學或小學階段最少有一次到內地交流的機會。而學校亦可使用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擴大的營辦開支整筆津貼」、「姊妹學校計劃津貼」,以及「公民科(一筆過)津貼」等,資助學生參與內地交流學習活動。同時,不少社團和機構亦不時為學生舉辦內地交流考察活動,目前高中學生每年都有機會到內地考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