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清晰課程框架 提供恆常化教學支援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32期 程志祥校長 香港元創教育管理人員協會副主席 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

現時的小學一年級學生,當他們大學畢業投身社會工作時,大概已是 2040 年。作為一位小學校長,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2040 年代的工作需要些甚麼技能,而現今教育系統是否能協助學生預備好自己?另外,香港以及國內的未來發展以創科為主,作為教育界持份者,我們的使命在於培訓足夠的科研人才,以支援將來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期望學生能於小學階段已有堅實的科研學習基礎。

現時學校主要以常識科內的科學科技內容培育學生的創科能力。香港政府早在 22/23 學年起,容許學校聘用持有 STEAM 相關科目學士學位、但未曾接受小學教育師訓人士,成為 STEAM 教師。此舉即時解決了有關 STEAM 教師短缺的問題。今年的施政報告更進一步優化課程框架,特首提出開設小學科學科,以強化學生的科學和創意思維;並預留約 2 億元向公帑資助小學發放「一筆過津貼」,提升設施及設備。

推動常識科改革 制定課程框架

筆者於兩年前已於學校改革常識科,將高年級 ( 四至六年級 ) 常識科課程分拆為人文科學及科學課程,並由兩位教師分別任教同一班的常識科。一位是人文科的教師,另一位是負責科學部分的教師。當時,我們面對的主要有以下數個情況:

首先,當時未有一個清晰的科學課程框架,學校只按校本發展原則,將常識科的科學內容抽出,再加入一些校本元素作為科學課程的骨幹。但因當時每級的科學教學內容也不平均,導致學校需要自行優化課程框架,以平衡各級科學課程的課時。現時教育局已初步制定的課程框架,期望能儘快公布,並於框架內預留一些空間彈性,讓學校可作校本調節,加入嶄新課程內容,如新興的能源——氫能的使用等。

另一問題是教師培訓,學校為實行於高年級分拆常識科教學,招聘了較多接受相關培訓的教師。於編排課堂時,有計劃地將該教師編配教授同一班學生的科學科及電腦科,以期將教師的專長盡量發揮。所以教師培訓是成功的關鍵,有足夠的小學科學教師及落實專科專教的方案,使推行更為暢順。

恆常性撥款 培育中高管理層

學校現時於硬件裝置上還未完全能配合科學課程的發展,香港政府是次提出「一筆過津貼」確實可強化學校的教學設備。我們還希望可以有恆常性的撥款,以添購每年用於科學實驗的各種消耗性物品,及更新教學內容時所需要的設備。

重要的是培育學校中高管理層,有着推行科學課程的行政能力及決心,可以不同的小學作為科學課程的試點,再作總結及將經驗分享,讓不同學校取長補短,相互包容學習,中央成立科學課程的學習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