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視角: 充滿挑戰的2020-2021新學年 我們對教育有何展望?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電子教育 自攜裝置 校本學習平台 停課與復課的循環 剪裁課程 分階段返校 創新機遇 視像教學 正向教育 資訊素養 計算思維

  2019-20學年,全球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教育旅程,而開課在即的2020-21學年又會是怎樣的呢?是充滿陽光氣息的旅程?是風雨飄搖的旅程?不論怎樣,我們相信2020-21學年將會成為這二十年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所謂知己知彼,早作準備;我們先了解一下現時學校可能面對的一些狀況:

強:

• 教師們在教學方法上變得更具有彈性,學會以不同的工具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
• 學校可更靈活運用資源;除了政府的資助外,坊間不少機構亦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支援學生全方位學習。

弱:

• 學生未能回校參與面授課堂,減少師生及生生間的接觸及互動。
• 學生缺少群體生活,在人與人溝通及自我表達方面造成障礙。

機:

• 電子教育終於能推動,大部分教師、學生及家長都有應用電子教學及學習的經驗,對不同硬件及軟件的應用亦已有不同程度的認識。
• 家校合作更加緊密,由於學生長時間在家學習,家長的支援變得十分重要,同時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亦見增多,學校教學透明度大升。
• 中學適齡學生人數增加,部分學校因而需要擴班,即使人手增加只是短期性安排,但學校亦可考慮如何在這段期間善用資源。

危:

• 適齡學童數目持續下降,跨境學生人數銳減,本港學生外出留學人數上升,部分學校可能需要進行班級調整或結業。
• 面對全球多種不明朗因素,學校、家長、學生都會面對比以前更多的挑戰。
• 不同持分者對現有教育制度各有要求,實在難以一一滿足,要在各方面取得平衡確實不容易。

上述都只是冰山一角的分析,在實際執行上應該還有更多更多⋯⋯

新學年即將來臨,我們預計於2020-21年度教育界將會有以下的發展和機遇:

 

「停課」與「復課」的循環

  2019-20學年全球各地因新冠疫情而進入了「停課」與「復課」的循環,我們預期2020-21學年這個現象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筆者相信教育當局會平衡學生學習和健康(因筆者下筆時仍未公佈9月開學的確實方案),亦相信每個方案各有利弊。最理想的當然是疫情減緩,一開學就能全校回校面授上課;但現實畢竟不如理想,新冠疫情仍然嚴峻,可能未必能全校學生回校,則可否考慮讓學生分年紀班別、分階段回校面授上課;筆者相信這個方案可以平衡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健康衞生,當然,我們的大原則是方案能為學生帶來最好的學習經歷。

 

電子學與教(e-Learning + e-Teaching)

  正如上述提及,教育界正陷入「停課」與「復課」的循環中,但與此同時,各地教育工作者正積極推行不同形式的「停課不停學」方法,電子學與教仍然十分重要。


  在教學法方面,最普遍的是「網上視像學與教」(包括實時直播或預錄影片),我們作為本港及內地推動「網上實時視像學與教」二十多年的學界團體,感覺非常鼓舞!此外,選用合適的校本電子學習平台(LMS),亦可讓教師通過平台輕鬆收發功課、分享學與教資源、促進學生網上分享及討論等。問題是有些學校取錄了跨境學生,他們未必能使用部分網上學習平台,故此,學校在選擇相關的LMS或在設計遠程學與教內容時,都要特別為跨境生考量,盡量作出平衡。

 

  在課程規劃方面亦眾說紛紜。有部分學校會提供實體作業及通過與家長溝通,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援;部分學校會重新為學生裁剪課程,藉著是次「機遇」,大膽創新,嘗試不同的學與教方案和不同的模式,讓教師及學生盡情發揮並有所得益;當然,學校亦會照顧部分將要面對公開試的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分組視像的時段及於LMS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及網上練習。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教師或家長都是為了讓學生「停課不停學」而在努力。


  在人力資源方面,學校對資訊科技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而能協助推動資訊科技教育的教師更是炙手可熱,他們能支援全校各持分者通過資訊科技工具施教、學習及溝通,同時,在這期間,教師們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亦有顯著的進步。此外,各教育團體及組織亦通過建立網上及通訊群組,讓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與同工分享心得,讓成功的學與教案例得以承傳。

 

自攜裝置(BYOD)

  隨著電子學習的需要不斷提升,學生學習已不只限於書本內所提供的內容,加上不同能力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對學習的需要亦各有差異,通過實施BYOD政策,於校內的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平板電腦加強生生及師生互動,並提供即時回饋,亦能鼓勵較文靜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於校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按自己的學習需要,通過互聯網獲取不同形式的資訊。特別在停課期間,學生家中未必有足夠的電腦設備讓他們在家學習,如學校一早已實行BYOD,學生便可通過該流動電腦裝置繼續上課或進行自主學習;如個別學校仍未實行BYOD,在即將來臨的學年應要好好想想。

東華三院水迫澳小學

資訊素養

  在推動資訊科技教育的同時,不論學生、教師、家長等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不同的資訊。作為教師,除了要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發展外,亦要讓學生能合乎道德地及有效地運用資訊和科技,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和終身學習者。學校可以通過將資訊素養融入學校整體課程,提供真實的情境個案,幫助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並讓學生應用這些能力。此外,學校亦可加強家長的資訊素養教育,提供家長講座及相關資料,鼓勵家長參與,並回家與子女分享,通過家校合作,進一步推動資訊素養教育。

 

網絡安全

  隨著網絡迅速發展,網絡安全變得更為重要。教育局已於二零一九年更新了《學校資訊保安建議措施》,並設立網站為學界提供相關資訊;學校亦應留意網絡流量,適時更新應用程式,亦可隔年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網絡驗查;此外,學校要留意學生有否參與網絡罪行,並為教師及學生提供培訓及安排講座,提升學生、教師及家長的網絡安全意識。

 

道教清松小學(湖景邨)

STEM 教育

  人工智能/機器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將會成為2020-21學年搜尋最多的關鍵字。AI可以應用於不同範疇,例如:學校行政、學生學習管理、教學課程等各方面,預計2030年AI將在世界佔有一定分量。AI亦會對各項工作和社會未來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中包括現時的物聯網、機械人等,雖然AI已經發展多年,但科技一日千里,以大數據配合機械學習,已在全球開展。然而AI在教育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和發展的潛能,大家不妨多加留意,將AI廣泛應用及融入教育。

 

「計算思維」及「編程教育」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剛發佈了《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小學課程補充文件》,讓學校和教師可以更有系統地推行編程教育,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文件中提到「編程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編程的技巧,並且將編程技巧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之中,以完成所設定的任務/工作。」另外,中學課程亦加強了編程部分的教學時數,可見於未來編程教育變得更為重要。而事實上,編程教育只是輔助推行「計算思維」的一個工具。現實中,一個完整的社會架構不只是要有「計算思維」,有學者提出「文科思維」同樣重要,各位教育界的同工,思考及解難方法多的是,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正向教育

  現時社會風氣不穩,加上家長對小朋友的愛護及過度照顧,令學生的「抗逆」能力相對較低。但是,學生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中,不論在學習、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上都未必事事如意,所以必須培養學生凡事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無懼挫敗,並懂得在失敗中學習,屢敗屢試,積極面對;學校可透過推動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讓學生以正面的態度接受挑戰,同時,學校亦應通過輔導及德育課等,引入不同的工具,讓學生以多元化的活動,培養他們正向思維。

 

中層行政人手比例

  2019-20學年,小學教師職級正式落實全面學位化,這項政策令部分學校的中層行政人員比例相對減少。因為有部分小學會視助理小學學位教師職級(APSM)教師為中層行政人員,於是當全面落實學位化後,APSM變回基層教師職級,誰來當科主任?誰來當功能組別主席?誰來接棒?這種種的問題一一浮現,如何才能解決此等這些問題?作為教育界同工,推動增加中層行政人手比例將會是一個不錯的出路。

 

香港國安法

  在國安法的推出,其中一項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於是這將會是學校在來年必要推行的一項重要任務。


  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