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緩解七式」 擊退開學焦慮症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東華三院方樹福堂幼稚園高頴思校長 高頴思校長 開學焦慮症 東華三院蔡榮星小學 梁敦瑜校長 香港教育雜誌62期近年疫情反覆,同時考驗學校、父母與孩子三方的調適能力,從面授課轉為網課,自悠長假期變成只有短促的過渡周,有專家指這種特殊情況可能令學童的「開學焦慮症」(Back-To-School Anxiety)變得嚴重。有見及此,今期《香港教育雜誌》將為一眾讀者拆解「開學焦慮症」的特徵與高危族群,並邀請東華三院蔡榮星小學梁敦瑜校長和東華三院方樹福堂幼稚園高頴思校長介紹「緩解七式」,藉以對抗開學焦慮,讓往後每個開學日,都能成為孩子愉快成長的新開始。
「開學焦慮症」是什麼?
「開學焦慮症」(Back-To-School Anxiety)由近代心理學家Dr. Josh Klapow提出,指的是學生和家長在長假期後,因應新學期開展、學校環境轉變而產生排斥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生理不適。這種情況亦常見於升幼稚園、小學或中學的學童。然而,「開學焦慮症」不屬正式的病理診斷,不適徵狀正常會在數天或數周內隨適應慢慢淡化,如徵狀仍然持續,甚至變得嚴重,應進一步轉由專業醫生介入醫治。
「開學焦慮症」徵狀
□ 緊張不安,沒法停止因上學而焦慮,嚴重者會感到憂鬱
□ 突然健忘、注意力渙散
□ 排斥上學,不願為開學作準備
□ 愛賴床,想盡辦法都要待在家中
□ 出現分離焦慮,如影隨形地跟着照顧者,不讓父母上班
□ 失眠,不願睡覺或伴有惡夢
□ 情緒波動,變得易怒,經常哭鬧
□ 行為退化
□ 心跳加速、肌肉緊張
□ 胸悶、頭痛、肚痛,甚至肚瀉
「開學焦慮症」高危人士特徵
□ 性格內向敏感、易焦慮、悲觀
□ 依賴性較強,適應力弱
□ 曾有朋輩或校園欺凌經歷
□ 患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焦慮症或憂鬱症
□ 患有拒學症(School Refusal)或懼學症(School Phobia)
□ 有網絡成癮問題
緩解七式你要知 對抗開學前夕不安
1. 調整生活作息 親子運動齊減壓
東華三院蔡榮星小學梁敦瑜校長建議,家長可提早為孩子調整生活習慣,以適應開學後的作息轉變,如以循序漸進的方法鼓勵孩子提前睡覺和起床,亦應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次數。如孩子有失眠問題,可在睡前嘗試親子伸展運動,令身體充分放鬆,於開學前夕更易入睡。
另外,有醫學證明顯示,運動可以消耗「壓力荷爾蒙」,規律而重複的動作更能消除身體壓抑的張力與壓力,促進腦內啡、血清素、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的分泌,預防憂鬱情緒。針對沒有運動習慣的學童,家長可嘗試從每天進行15分鐘的慢跑,先讓孩子的身體動起來,再增加每日的運動時間,更可配合大自然,把握「暑假的尾巴」一同進行戶外運動,增進親子互動,同時訓練其前庭發展,增加社交機會,緩解即將開學的不安。
2. 建立正向思考 善用繪本談上學
面對孩子的焦慮和抗拒情緒,父母不應急於說教,應先肯定其想法,再透過正念練習方式,如正念伸展、靜觀、正念進食等,一同練習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觀察呼吸,使用五種感官探索內心,進而坦然面對心中壓力。東華三院方樹福堂幼稚園高頴思校長指出,家長宜提早和幼兒建立心理準備,告知他們即將上學的日子,仔細解釋學校的所在與將在校園遇見什麼人,也可從圖書館借閱有關上學的兒童繪本,再透過親子閱讀的方法,令孩子肯定上學的價值,建立對上學的正面印象,減低恐懼開學日來到的壓迫感和焦慮。
3. 提早認識校園 學習自我管理
高校長表示,因幼稚園主張群體活動,不設小息時間,故此家長應提前與升上初小的孩子規劃開學後的小息時間,例如第一個小息能按個人需要先去廁所,第二個小息則可以吃點心。家長亦應於開學前加強訓練孩子的個人自理能力。
梁校長指出:「學習自理是同學成長的一大重要技能,家長愈早放手,孩子便愈快學會自我管理,當他們做好開學的準備,自己也會調整好心態。」家長可以提前一至兩星期與子女學習閱讀上課時間表,以遊戲模式根據課堂安排,練習收拾個人文具和書本。過程中,家長應讓孩子動手去做,減少干預,並在開學後嘗試讓他們自行收拾回校物品,學會不假手於人。
4. 親自接送 表達肯定和關懷
開學加劇了父母和子女間的分離焦慮,家長可提前與孩子短暫分離,藉此逐漸習慣家人不在身邊;開學後,父母亦可嘗試撥空親自接送孩子上下課,並向孩子解釋分離原因,清楚交代分離時間,並準時在承諾的時間回來。「在接送前後,父母都可以多擁抱孩子,用身體語言表達關愛,同時觀察其臉部表情,表揚他們上課的勇氣,對其表現作正面回應。」
高校長亦提議,如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徵狀,過往曾對陌生地方感不安,可為孩子準備他們喜歡的物品或玩具,作為「上學伙伴」陪伴上課,增加其安全感。「部分幼稚園於開學首周亦會提供家長陪同上課的特別安排,爸媽可抽空參與,從中認識學校,尋找相關話題與孩子交流,幫助建立校園歸屬感。」
5. 學習記錄快樂 建立滿足童年
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可鼓勵孩子記錄新奇和開心的學習時刻,例如在學校認識了新同學、試玩了新的桌遊、因傑出的表現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等。透過重溫愉快和具成就感的正面回憶,能有效幫助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再恐懼上學。
6. 學會放手 不作悲觀聯想
事實上,不少家長會比孩子表現得更為焦慮,他們的情緒和態度是影響孩子重要的關鍵,若是容易緊張焦慮,亦會感染孩子有相同的焦慮行為。梁校長建議家長應學會調整心態,對孩子投以信任。同時,家長亦可在日常中累積正面經驗,如吸收老師對孩子在校情況的認可,或分享的學校趣事等,以正面態度陪伴孩子面對漫漫人生中各種轉變和挑戰,並按其步調作出鼓勵。
7. 加強家校合作 延長適應期
梁校長指出:「學校能安排校內高小同學照顧新生,待開學焦慮消退後,才重回正軌。我校在開學後特別設立為期六天的適應日,在這段期間,老師會致力建立班級營造,增進師生關係,令孩子能透過遊戲對校園生活有全面的了解。學校亦會提早讓他們下課,到第七天再配合親子節慶活動,邀請家長親身到校了解,讓孩子自豪地分享於新校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