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校推動生涯規劃第5點:學生參與及共同創造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 生涯規劃 共同創造 範式轉移 師友計劃

  香港賽馬會「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 for Youth @ JC團隊根據香港的情況及學生需要撰寫了《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Hong Kong Benchmarks for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簡稱為HKBM),由香港教育大學葉蔭榮博士擔任計劃總監,筆者學校是試行HKBM學校之一,HKBM共有十項準則,今期繼續分享第五項準則。

 

改變信念 提升自我形象

  H K B M 的第五項準則是學生參與及共同創造(Student Engagement and Co-creation)。這個準則的信念是讓學生擔任他們個人生涯發展的擁有者,基於這個信念執行BM5,其中可分為兩個層面推行:第一、學校的角色;第二、學校如何令生涯規劃具有延展性。


  James Clear 於2018年出版了《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印證改變一件事情的影響力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只改變對目標的定義,例如把考試成績的目標下調,使成功的機會增加;


  第二層是改變過程,改變學習策略或多操練試題;

     最深的第三層是改變自我身分認受,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信念,改變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提升自我形象,相信自己在某學科或活動中是重要的一員,相信老師心目中對自己的評價很高,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三個層次的成效是層層遞進的,而第三層有巨大影響力,這關乎學生相信自己是什麼的人,而不只是自己想達成什麼的事。這個理念,與生涯規劃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而BM5的背後理念就是讓學生認同及擁有自己的前路觀。

活動平等參與 規劃生涯發展


  要做到學生認同和擁有自己的出路,學校必須擔任促進者的角色,創造一個信任學生的學習環境和經歷,人觀和能力作出反思。學校需聆聽和接納學生的意見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及共同創造屬於他們的個人生涯規劃活動。當學生創造他們個人活動的時候,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籌劃、執行及評估,更重要是學生能對自己的個,進而加強學生的在活動中的身份認受和認同感。在現有學校的運作下,實不容易推行,以本校為例,我們會透過師友活動,由師友擔當促進者的角色,與師友一併進行具有籌劃、執行及評估性質的活動,從而達至由學生參與及共同創造的效果。除此之外,BM5準則是希望每一位學生在每一個活動都能享有平等的機會參加活動。

 

  另外,由學生參與及共同創造生涯規劃的活動須具延展性,HKBM要求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師長或輔導人員,希望通過不同形式的生涯規劃活動,讓這些輔導人員與學生保持聯繫。

  讓學生擔任他們個人生涯發展的擁有者,往往需要面對不同的實際挑戰,學生要做到參與及共同創造,對學生的個人特質要求很大。HKBM要求學校需要有一個有效的機制,例如派出人員、老師、社工或成年人來協助學生,與學生共同創造,讓學生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個人生涯規劃活動。當學生去創造活動時,老師或師友的指導非常重要。我認為只要我們在籌劃上預留更多時間來訓練學生,讓他們能充分發揮個人技能,對學生的將來發展也是重要的一環。


  BM5提出每一位學生都要有機會參加師友計劃,可是香港實行相關活動比較困難,因師友計劃在社會上未算普及。若要師友計劃在學校順利推行著實不易,由於BM5要求牽涉到每一位學生,我們需要大量的師友。另外,香港的公司或機構較少經驗推行師友計劃,師友除了本身擁有行業知識外,也要結合青少年心理輔導知識,和人生教練的技巧,對師友的要求絕不輕鬆。

範式轉移 由學生主導


  總括來說,BM5是香港獨有的,我們希望做到一個「範式轉移」模式,把以往由老師籌劃學校活動的固有觀念加入以學生主導的角色。對於學生而言,角色的轉變有助發展不同的能力需要,例如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保持積極性、創意能力、溝通能力等等,打破以往被動接收者的角色,化被動為主
動。學校作為主要培育人才的地方,不能墨守成規,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有責任裝備學生擁有以上各項能力,這樣才能切合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並進,提升自主能力,保持競爭力,與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