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媽媽們一個 疫情在家的音樂「自療」方法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楊文婷女士 輕音樂 樂延言治療及教育中心 香港音樂治療協會

2020年對香港所有小孩的家長(特別是媽媽)而言,實在是太漫長、太難熬的一年:新冠疫情反覆,一浪接一浪。學校前所未有地長期停課,面授課程更轉爲網課。小朋友因爲停課,在家自主學習,教學壓力頓時落到家長上。家長既要教功課,又要做家務;小孩悶在家中太久,無處宣泄的精力,變成搗蛋的行爲,亦隨時引爆脾氣。媽媽也是人,就算再努力忍讓,長期「困獸鬥」的環境,都難免會令她們壓力爆煲。爆煲的後果,輕則引起媽媽生理或心理的問題,重則釀成家庭悲劇。

音樂是人們表達情感的語言。有很多難以言喻的情緒,可以透過音樂表達。當我們身心都能夠投入音樂之中,很多時候,不知不覺間,情緒都能受到調劑。日常的情緒調劑,就好比中醫調理身子的原理一樣,防患於未然,預防身心積累太多的負面情緒,變成日後難以解開的鬱結。

輕音樂陪伴日常家務

筆者的媽媽日常做家務時有聽收音機的習慣,自己則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家務。媽媽們每天疲於奔命的時候,能不能締造一個洋溢聲音的空間,喘一口氣?

大家可能會選擇播放自己耳熟能詳的粵語流行曲,又或者像筆者的媽媽一樣聆聽電台節目。但這樣有一個潛在的問題:當耳朵接受言語的訊息時,會直接啟動左腦主管言語的部分,而左腦亦是掌管邏輯認知和思考的地方。因此,隨着左腦活躍,將不自覺地接收、思考、分析電台節主持人講話或流行曲歌詞的意思,難以讓腦袋放空。

本來,播放歌曲或電台節目的出發點是要令工作氛圍輕鬆一點,但若收聽的內容事物,經過腦袋活躍思考分析,觸動了自己的情緒反應,例如因聽到某則新聞而感到激動、惱怒,繼而引發一連串的思考,不但難以讓腦袋休息,更會感到疲累,可謂得不償失。

所以筆者建議,如果只希望做家務時能讓自己放鬆,不妨嘗試播放沒有人歌唱的輕音樂,尤其是音樂旋律節奏明亮輕快的歌曲,令耳朵將收到的音樂資訊傳達給右腦─那裏是掌管情感圖形想像的地方,這樣便可單純透過對音樂的感知,讓身體感受到音樂的輕快而得到放鬆,讓腦袋減少一些思考的負擔。

筆者經常使用YouTube搜索一些字眼,例如:「小清新純音樂」、「咖啡廳爵士樂」、「寧靜音樂」等,看看哪些歌曲清單適合自己。對於平常沒有聽着音樂做家務的習慣的媽媽們而言,將會是十分寶貴的休息時間。說不定孩子能夠耳濡目染,與你一同靜靜的欣賞音樂呢。

楊文婷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