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學英語的良好「慣性」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72期 露雲娜老師 英語

各關口一開,生活立刻復常,到處是人群。科技雖然一日千里,網上可瀏覽各國勝地的資料和相片,但說到旅遊,筆者仍然首選親身到當地感受,品嚐當地名菜,逛大型商場,購買特色紀念品。筆者去旅行喜歡以自由行形式探索目的地,最主要原因是筆者懂英語,不用擔心處理不到交通住宿上的安排,像許多外國遊客喜歡來香港也是因為這點—路牌、餐牌、告示牌、電視廣播不缺英語字眼,去到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懂些英文也能應付自如。

筆者十分喜愛去馬來西亞旅遊,因為覺得很有安全感,跟當地人打交道,能夠運用中英雙語作溝通。如果大家去過馬來西亞,不難發現很多華人通曉三種以上的語言。像我的好朋友 Penny,她懂得三國語言和兩種方言,跟兒子和丈夫說英文;跟司機說廣東話;轉瞬間跟印尼姐姐說馬拉文;回娘家見父母說客家話;跟內地朋友說普通話。她能流暢地表達自己,隨時「Nicam」,她的 multilingual(多語能力)令我非常羨慕,但另一方面心裏經常出現疑問:香港學生要做到 bilingual(雙語能力)已不容易,更莫論 multilingual。像小兒就是一個好例子,他由 K1 至現在(小五)接受中英文教育,中文水平比英語差很多(在此聲明我沒有特別操練他)。他看電視,社交媒體會自然選擇英語節目;聽音樂,玩遊戲更不用說了。

究竟甚麼因素令馬來西亞華人輕易地掌握到各種語言呢?很多人會說是環境影響,而筆者認為原因還有「慣性」。那怎樣才能創造環境和慣性呢?阿里爸爸創辦人馬雲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當年利用導遊的身份,接觸外國人幫自己製造免費語境的優勢。其實在香港,我們很容易便能為子女或自己製造免費生活語境,大部分政府公營機構的網頁、社交媒體或遊戲程式皆有英語選項。要在生活上建立以英語為主的慣性,大家打航空公司或銀行熱線時,可不選擇廣東話,嘗試選擇英語,以英語對話;看路牌、餐牌、告示牌、電視廣播,亦嘗試同時看英語。正所謂日子有功,製造生活語境給自己,配合良好的「慣性」,必能事半功倍。「Bad habits are like a comfortable bed, easy to get into, hard to get out of while good habits are the key to success. 壞習慣就像一張舒適的床,睡着易,起床難,而好習慣是成功的關鍵。」

露雲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