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拼木發聲來識字 運用多感官學習 讓視障人士感受漢字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案分享 教育專業23期 洪強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拼木發聲

一直以來,視障人士都使用點字作為主要溝通工具。然而,文字的精髓並不止於溝通,當中包含文字的形體美、背後意義和造字邏輯。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副教授洪強博士設計一套多感官學習套件,讓視障人士透過觸覺和聽覺了解漢字的結構,從而欣賞中國文字之美,感受文字背後所蘊涵的文化脈絡,為他們帶來多感官的學習新體驗。此套件更榮獲2021年加拿大國際發明創新大賽金獎及十大最佳發明獎。

從書畫深化內涵 招募義工傳播藝術

洪博士一直熱衷於把中國書法、水墨畫等元素,融入到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之中。他回想在瑞士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教授希望他把自身文化起源與科技藝術互相呼應,以成長過程中的文化脈絡作為藝術素材。「我從小便相當活躍好動,由於父母都是熱愛書畫之人,他們便教我用毛筆練習書法、繪畫山水畫,讓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內心平靜。從那時開始我便了解,中文字並不止於單純溝通,內裏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當初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個人展覽,我向館方提出新構思,希望邀請觀眾成為藝術家一部分,於是設計工作坊,除了向觀眾介紹漢字的起源外,更讓他們親自動手寫書法,並把他們的作品製成動畫,最後轉化成全新的藝術品。」這次體驗讓洪博士理解到外國人不會因為文化隔閡對漢字不感興趣,關鍵在於用甚麼形式向他們介紹中文。例如透過展示「象形」、「指事」文字的造字原理,從而吸引外國觀眾的注意。

回港後,洪博士留意到為視障人士舉辦同類型活動時,在執行上面對不同困難,例如人手、交通和學習工具等範疇,最終因為欠缺相應資源而被迫中斷計劃。這次挫敗讓他萌生了「拼木發聲來識字」的構思,他一直堅信視障人士有權利接觸漢字藝術,因而開始聯絡不同團體如賽馬會藝術通達服務中心、香港展能藝術會(ADA)及「香港失明人協進會(Hong Kong Blind Union)」協辦,招募具有藝術背景的義工,與他們交流並取得互信,成功促成項目。

立體漢字內置小型電腦 介紹造字邏輯

「拼木發聲來識字」配合視障人士需要,為一套多感官漢字教學工具,讓學員學習漢字,並從中感受中華文化和哲學。洪博士帶領團隊設計以立體漢字為主體的教學工具,學員可以觸摸了解書法中的勒、點、撇,從而感受漢字的結構美。每個文字部件都配備感應器,允許部件之間互相組合,讓學員親自嘗試組合文字,並透過發聲功能告知配對是否正確。每個立體漢字都內置小型電腦,儲存文字解釋及其背後故事,讓學員可以從漢字的造字邏輯及背後文化源流了解文字,從而引發學習興趣。

洪博士強調這套教學工具並非單純供視障人士學習書寫,更是讓他們感受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完成文字在溝通層面以外的使命。對於後天失明人士而言,教學工具可以為他們提供溫故知新的機會,讓他們重新接觸文字,從失去視力的挫敗感中重建自信和興趣。而先天失明的視障人士則可透過教學工具以更形象化的形式了解文字,甚至探索文字背後的文化涵義。例如「上」、「下」二字,從一個平面中以兩個指事符號表達上下方位;又以「愛」字為例,中間包含「心」字於其中,表達人與人之間相互喜歡的感情。

與專業人士攜手合作 擴闊至多元教育層面

在製作教學工具的過程中,洪博士一邊學習,一邊改良教學工具,使它能更貼近視障人士的需要。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與專業人士合作,例如產品設計師、軟件設計師等,他們都能提供專業的觀點協助改善教學工具,例如產品設計師會注重字體方向對視障人士的影響;軟件設計師則重視語句長度與錄音語速的關連。在先導計劃的工作坊中,學員會提供實際的用後感受,有學員提出希望能夠在教材上增加認識文字中的空間感,想了解更多筆劃的距離、對稱等,這些意見都對改良、完善教學工具貢獻很大幫助。

洪博士計劃把這套教學工具擴闊至多元教育層面,例如讀寫困難、過度活躍或其他少數族裔,期望未來可以利用這套教學工具幫助更多對學習中文感到困難的群組,提升他們對中文的學習興趣。洪博士笑言:「用手摸一摸,印象總比罰抄一百次來的深刻。」加上香港教育大學為計劃提供不同類型的教育專家,透過與他們建立合作關係,期望開發出不同語言版本的教材,最終把漢語文化推廣至其他國家。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副教授洪強博士拼木發聲來識字 運用多感官學習 讓視障人士感受漢字拼木發聲來識字 運用多感官學習 讓視障人士感受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