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財篇 建立良好儲蓄習慣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初中理財 儲蓄習慣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註冊社工 王君偉

農曆新年過去不久,年輕人得到利是後,會如何處理?家長又該怎樣教導子女理財?當中,初中學生參與的社交活動增加,無可避免萌生更多消費意欲。若期望子女養成良好的理財和儲蓄習慣,家長應從小培育。然而要為子女訂立儲蓄目標,需要一點小技巧,少不了的便是身教,讓子女跟隨父母的身影和經驗,成為理財小達人。

訂立短期清晰目標 獲得成功感

相信不少家長會要求子女將利是錢存起,然而對於初中生來說,儲蓄概念十分遙遠而模糊,最終目標是用作教育基金,還是將來創業?目標太遙遠,自然缺乏動力,成效不佳。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註冊社工王君偉在不同的家長活動中,觀察到不少家長喜歡以「儲大學學費」為子女的儲蓄目標,那麼到底讀畢大學需要多少錢?「假設四年大學所需學費共約16萬,若學生由中一開始儲蓄,每個月需要儲蓄約2千2百元,連成年人也未必儲到,對一個中學生來說相當吃力,容易便在儲蓄上產生挫敗感。」

他建議家長將儲蓄目標定於一年內達成,而且需要具體。例如不少家庭每年均會舉家去旅行,便可以讓他們儲錢於旅行時使用,亦可以是買給子女的物品,例如電腦、遊戲機、電子閱讀器等︰「既然這些物品始終會買給子女,倒不如提供一個機會,協助他們訂立清晰的目標,讓他們完成儲蓄計劃,買得心頭好,並從中獲得成功感,才能培養出儲蓄習慣。」

從零用錢着手 學習管理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向來鼓勵家長以零用錢的概念,教導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只有牽涉真實應用時,年輕人才會有深刻的印象。然而王君偉亦提到,普遍家長對「零用錢」的概念有點狹窄︰「家長一般認為零用錢主要為子女提供娛樂消遣之用,而子女並不需要負擔家庭任何費用,令他們產生一種心態,認為所有開支應由家長全盤承擔,甚至連八達通增值也會要求父母幫忙。若期望子女培養理財觀念,必須要讓他們有『管理』零用錢的概念。零用錢不僅屬於娛樂消閒,範疇更包括了文具費、交通費、儲蓄等零碎的日常開支。」每次給零用錢前,家長應先告知子女該如何分配零用錢,就像成年人拿取薪酬後,需要分配不同的生活開支和儲蓄,只是初中生所分配的面額比較小,然而原則上跟成年人處理金錢,並沒有太大分別。

培養責任感 承擔家庭開支

不少家長甚少向子女透露日常開支數目,如水費、電費、煤氣費等,是以初中生對真實生活的開支,沒有一點概念。其實由小學開始,家長已應讓子女管理自己個人的必然開支,如文具、交通、娛樂等,當然還需要有目標地儲蓄。升中後,則可進一步了解生活,以及嘗試承擔家庭開支。王君偉說︰「初中的同學可以幫父母繳交水費、電費、煤氣費等費用,了解相關金額,對家庭開支先建立概念。及至高中或大專時期,有兼職時便可以為家庭付出,負起最便宜的一張繳費單。」畢竟子女在中學階段就是學習成為一個成年人,父母認真教導子女理財,才能讓子女成為一個成熟而負責任的成年人。

將金錢具體化 衡量得失

金錢一詞,其實既具體亦抽象。例如同學之間熟絡後向對方借「幾蚊」,很多年輕人都不會拒絕,不懂如何在朋友之間,於金錢上畫下界線。若果子女十分容易便答應同學借錢的要求,家長必需好好跟子女商量。王君偉指:「我們留意到從小學開始,已經有些同學會問對方借錢。一般同學仔都會認為面額不大而答應,甚至不會追債。年紀較小的同學比較單純,不懂在金錢上拒絕別人,認為對方有需要,作為朋友互相幫忙是美德。但是身為父母,則需要教識子女,在借錢的事情上如何作出衡量和考量。」最簡單是讓子女在借錢前問清楚,對方借錢所為何事,為何不向家人求助,而需要向同學借錢,多思考、多了解。

王君偉指出,他曾在中學講座時發現,學生於網上遊戲「課金」的情況普遍,有學生表示每個月的「課金」總額可達8百元。家長可從日用品的概念着手,讓子女了解日用品的費用,如8百元可以買到多少支沐浴露、多少包米、多少支果汁?透過具體理解金錢的價值,在借錢或「課金」前,子女便會學懂三思。他進一步提到,在這個5G年代,家長確實難以完全禁止中學生「課金」,卻應為他們設立限額,將款項歸類為娛樂消遣花費的部份,讓子女明白遊戲是虛擬,但「課金」卻是真金白銀,當子女選擇「課金」時,便必須犧牲其他娛樂費用。

以身作則 教導消費成本

時下也有不少喜歡購買奢侈品的「潮爸」和「潮媽」,當子女看着父母背影成長,自然也會效法對方的生活標準。王君偉認為,子女很清楚父母所購買的有哪些屬於奢侈品,父母應讓子女知道,購買奢侈品的背後,要付出甚麼代價。例如父母需致力於某一個專業,在事業上打拼,始能有錢花費。如果父母有營運業務,可以跟子女分享基本的營運概念。其他家長亦可和子女多多分享自己的經歷,教導他們發掘自己的長處,繼而規劃更美好的人生,在當中教授更多、更新的理財知識,以一個良好榜樣,讓子女可以依靠父母的經驗,穩步成長。

初中理財篇 建立良好儲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