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
尊重學生 贏取信任 理解實際需要 以學生為本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校長專訪 教育傳媒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 鄒秉恩 學校管理

《教育專業》一連兩期專訪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鄒秉恩,於第5期中鄒校長分享了他秉持有教無類,以大膽和創新的方法,成功替多間學校注入新思維,改善辦學質素。來到這一期,鄒秉恩跟我們分享他離開了聖公會基心小學後,如何帶着當教育前線的經驗,擔任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及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處理中小學、毅進和大專等的課程評審及設計工作,以另一角色服務學界。11年轉眼過去,他重新走到前線,到聖公會聖匠中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擔任校長,之後又重回當初的起步點,再次擔任小學校長,秉承致力服務學界不同崗位的初心。

設計課程 專業支援學校

1995年,鄒秉恩離開聖公會基心小學,轉到香港教育學院擔任講師,專責課程發展、評審和學術研究,為學院升格大學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其中更曾擔任職前培訓課程的統籌主任,負責學生的常規學習、選科及實習等工作。任內曾協助設計和執行多個嶄新的課程,如教育文憑、教育學士學位、副學位、毅進、語文基準、校董培訓等各種在職教師及校長培訓課程。鄒秉恩形容這個歷程與以往有很大分別,由小學校長搖身一變成為大學講師,除教學外,也需經常進行學術研究和出席國際研討會。由於多與世界學者和前線學校接觸,甚至親身到校提供專業支援,不但擴闊了眼界,同時對學界有更深入和透徹的認識。

鄒校長重視與學生的關係,鼓勵雙向溝通。

優化校園環境 營造學習氣

鄒秉恩離開工作了11年的教育學院,到聖公會聖匠中學接任校長,面對更大的挑戰。當時學校取錄社會上最弱勢的學生,他們對未來沒希望,對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要令到同學肯回校上課已有一定難度,更何況要提升他們的整體成績表現,簡直是「挑戰極限」!所以他為學校重新定位,學生能否完成中五課程只是次要,重點是讓他們培養良好品德,為自己找到出路,創造希望。當時電子遊戲盛行,學生在「機舖」流連,容易讓黑社會份子有機可乘。於是鄒秉恩進行優化校園工程,加建了攀石牆、健身室、學習角、自修室等,令同學對學校有更多的歸屬感,改善學校設施以「留」住學生。

良好的學習氣氛能引發學習動機。最初鄒秉恩開放課室,說服中七學生下課後留校溫習,後來每屆學生也要求他延續措施。鄒秉恩上任前,學校規定學生不可以穿著皮鞋和校服打球,以致球場長期空置。透過與學生真情對話後,他逐一改善以往政策,不論小息、午飯或下課後,學生都可以自由到操場打球。漸漸地,學校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不但自發學習,更對學校有強烈的歸屬感,在弱勢學校來說,殊不簡單,證明了學生是可教導和可改變的,只要他們感受到老師和校長對他們的關愛,就算是薄弱的學生,也願意以自己的進步來回饋學校的。

校長必須主動了解學生需要,才可作出針對性措施,讓他們喜歡上學。

好習慣能成就未來,壞習慣可毀掉一生。鄒秉恩另一個改善學生行為的策略是防患於未然,趁學生尚未建立壞習慣,及早改變他們。他把中一、二年級最頑皮的學生從班中抽離,合併成一班獨立上課,並邀請該區的所有教育有心人,包括負責該區的警察義工、不同社服機構的社工,在教育局和政務處的協助下,一起籌辦一個專為無心向學、不願上課兼有行為問題的學生而設的校本輔導特備課程──「彩虹教室」。該課程為期約3個月,學生人數不多於12人,由一批熱心教學的教師負責;由於該等學生有學習情緒問題,經常遲到早退或逃學,故鄒校長為鼓勵他們重新出發,容許他們享受某些特權,但必需要同學付出努力去換取。他們可以稍遲上課,但必須維持80%以上的出席率,同時也需為遲到或違規行為「以功補過」,學科學習與行為適應課程比例相若,上午學習中文、英文、數學和通識課;下午著重生活體驗與品格訓練,以遊戲、參觀、戶外學習等輕鬆形式進行小組輔導活動。特定課程針對學生特性及個別需要而設計,同時減少了功課量,讓學生重建學習興趣、自律守規。

要教好學生,不是只有懲罰才能奏效,不離不棄、關顧愛護,才是最佳方法。以往學生只要犯上3個大過,就會被趕出校,鄒秉恩鼓勵學生們「將功補過」,以優點抵銷缺點,明言給他們機會改過。此外,他知道學生的成績表上有不良紀錄會影響升學與就業機會,所以他定下了一個新政策,就是以表揚學生優異表現去代替記錄學生的違規及犯錯行為,缺點、小過、大過的紀錄只會記在學校檔案裡。鄒秉恩體恤和尊重學生的政策,成功取得學生信任,拉近雙方關係。

開放溝通 與學生對話

「校長之前也是老師,若然升任校長崗位後,覺得身份與其他人不同,這樣就很容易碰壁。」鄒秉恩指校長並非高人一等,所以他從來不大聲責罵他人,即使別人有錯他亦會以婉言相勸及良好溝通去解決問題。學生行為反叛,作為校長,一定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從根本解決問題。鄒秉恩笑言他會直接走入課室,並藉巡堂探望學生,增加與學生的對話機會,讓他們感到被尊重與受重視。此外,他又承諾校長室的大門會常開,並鼓勵老師們仿傚。因為有了「以人為本」的政策配合,鄒秉恩只花了兩年時間,便改善了聖匠的校園氣氛,學生也有明顯的進步,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個肯定和鼓勵,才能持之以恆推動校政。

中學大學化 讓學生尋回目標

離開聖匠後,鄒秉恩來到公理高中書院救亡,迎來更大挑戰。學校本是一所直資高中,只招收中四以上學生,除了提供傳統文法主流課程外,升中五或其他合資格校外生,可選修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認可資歷架構第三級的職志教育課程,是當時全港唯一一間提供雙軌課程的特色高中學校。政府2007年推行12年免費教育,兩年後取消了中三升中四的學位分配辦法,嚴重影響公理高中書院的生源問題,2010年後,學生人數按年遞減,2012年以後,學校更遇收生危機。

除了面對收生不足的問題,鄒秉恩更要協助學生尋回學習目標。學生平均年齡超過18歲,鄒秉恩形容這是一班很有個性、背景多元、學習能力薄弱和大多不願上學的學生,於是他吸收了「彩虹教室」的經驗,設計「單元學分制」課程,取代傳統的「學年班級制」,亦成為全港首間使用此制度的中學。課程仿傚大學的學分制,學生完成所需修讀的單元,取得足夠學分後,便獲升班或畢業資格。單元學分制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自由度及自尊,學習自主度提高,學生亦同時培養出自我管理能力。

適當地表揚學生,可以鼓勵他們正面成長。

多年來鄒秉恩盡心服務學界,擔任過5間津貼或直資學校的校長,儘管鄒校長總是謙和地分享經驗,但他獨有的前瞻性目光,曾讓多間學校徹底改進,最重要是無論什麼性格背景的學生,他亦用心教導,關心學生需要,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棟樑之才。一日為師,終生為師,鄒秉恩未來將帶着經驗,繼續與學界共同努力,為莘莘學子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