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國家安全教育
教育局自 1998/99 學年起,推行多個資訊科技策略和電子學習措施,配合培育學生終身學習,達致全人發展的教育改革目標。一直以來,業界在電子學習資源的質與量方面均投放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以促進不同科目/學習領域乃至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
詳細內容回歸25年 香港教育的變化
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二十五年,回顧往昔,在教育方面經歷了重大變化,其中最劃時代的改變,必須提到「三三四」新學制的推行;此外,配合新學制,舉行多年的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也於2012年劃上句號,取而代之是中學文憑試。展望將來,在全港學校推行國家安全教育將會是特區政府的重點教育政策之一。
詳細內容
閩僑中學
推行國家安全教育 培育良好國民
教育局在2021年2月公布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提及國家安全教育(國安教育)需在中、小學不同階段,透過課堂外的學習活動推行國安教育。國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而閩僑中學一向積極推行國民教育,兩者不可分割。國安教育的基礎是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國民身份認同,以及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成為具國家觀念、尊重法治、守法的良好國民。
詳細內容價值觀教育與國家安全教育
隨着《香港國安法》生效實施滿一年,全港學校須落實國家安全教育,並制定維護國家安全的學校政策及措施。教育局為適用資助學校的新學年《學校行政手冊》增設「落實與維護國家安全及國家安全教育相關的措施」一章,強調學校要確保教職員秉持專業操守;加强防範和制止校內任何違反《基本法》、《香港國安法》的教學和活動,藉此減少制止和懲治;加強學生國家安全觀念和守法意識,學校擔當重要角色。
詳細內容教育界回應2021年《施政報告》
2021 年《施政報告》以「齊心同行 開創未來」為題,「加強學校、社會和公務員的《憲法》、《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公眾教育」,可見教育政策未來最重要的工作必定聚焦於國家安全教育。另外,《施政報告》中亦提到「經濟新動力」的方案,未來幾年平均每年投資一千億元於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土地和基建設施、推動研發、投資科技、進行再工業化及支援大學科研,建立完整的創科生態圈。
詳細內容體驗沉浸式學習活動 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
踏入2021年,社會的變化愈來愈不可測,青年人才所面對的挑戰也愈來愈大。近年不少教育工作者卻紛紛表示須回歸基本步,在紛亂的世界中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確保真正做到「品學兼優」。本文將通過學習內容審視並反思價值觀教育在香港教育政策下的成效,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詳細內容推行公民科及國安教育的重要元素 教師培訓+家長教育+學生活動
9 月新學年開學,相信對學生和學校最大的挑戰應該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及「國家安全教育」兩個議題。高中四個核心課程,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通識教育科都有不同的改變,除了課時縮減逾半,通識教育科將整合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並於來年(2021/22學年)於在中四級起推行。此外,中、小學在各科課程落實推行國家安全教育,以維護安全有序的校園學習環境。以下,我們會分別探討這兩個議題。
詳細內容校情與國情並行 推展「九美德行」提升共通能力
道教青松小學(湖景邨)鄭志明校長表示,推行國民教育,同學成長歷程中的個人修身方面,將得到莫大裨益。該校辦學團體為青松觀,鄭校長說︰「青松觀提倡傳揚中華文化,當中『九美德行』包括:忠、孝、廉、節、義、信、仁、惠、禮,正正呼應中華文化內的美德,讓學生學習成為謙謙大國的國民。」
詳細內容愛國幼教 以「修身」哲學融入課堂
現時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主要涉及初小至高中,至於幼稚園又如何建立學生的國家觀念呢?學校在實際執行上,教育局該如何支援呢?基督教樂道幼稚園何敏茵校長認為,很多概念從小培育最好,尤其價值觀方面,幼稚園的教導絕不可少。
詳細內容倡國內團隊到校支援 培育愛國生力軍
回歸已二十四年,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何世昌校長認為現時才推行國家安全教育及公民科,雖遲卻為時未晚。何校長說︰「香港一直需要健全的教育體系,才可以慢慢拆解長久以來積累下來的問題。愛國教育對學生個人來說是『全人教育』,其實同時亦補足了整個教育體系,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