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學校計劃」二十載 厚植兩地情誼 共創優質教育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36期 黃錦良 姊妹學校計劃 教聯會 教育局

香港特區政府於2004年便開展「姊妹學校計劃」,安排參與計劃的學校進行多元化的交流和互訪活動,深化香港師生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最新發展的認識。正如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給香港中學生回信中,特別勉勵同學要「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姊妹學校正是一個將兩者相結合的重要交流平台。作為香港最大的愛國教育團體,教聯會亦積極承擔兩地教育交流橋樑的角色,為兩地學校提供專業支援。教聯會對計劃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早期倡議教育局增加對參與學校的撥款;校長、教師面對疑問時,提供協助和支援;疫情期間,教聯會也未曾停止推動計劃,組織線上姊妹學校締結儀式和線上交流活動,保持計劃的持續性;疫情後,教聯會迅速回應教育界的需求,組織大量姊妹學校締結儀式,並聯同旅遊業界制定交流團的規範和標準,確保交流質素。近期,教聯會還進行了問卷調查,對計劃推行20周年進行回顧,反映姊妹學校平台的意義和實際需要。

開展「姊妹學校計劃」 逐步擴闊計劃規模

自香港1997年回歸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作為一個愛國愛港的教育團體,希望能夠組織更多香港學生到內地交流考察,親身見證國家的變化和發展,為此組織了很多不同類型的交流團,惟交流團缺乏持續性,兩地難以建立長期的交流關係。有見及此,教聯會開始構思如何能夠建立一個兩地持續交流的機制。黃錦良表示:「假若香港學校與內地學校能建立起更緊密的『親戚』關係,則可以達至持續的交流關係,於是有了『姊妹學校』的初步構思。最初這個計劃在廣東省內展開,隨着澳門回歸後,粵港澳三地教育部門於2004年共同發起創立『粵港澳姊妹學校交流計劃』。同時,香港教育局也委任教聯會擔任兩地教育交流的橋樑,為兩地學校提供專業支援。」

多年來,教聯會一直致力推動「粵港澳姊妹學校締結計劃」,在計劃開展初期,教聯會積極邀請不同學校參與計劃,學校一開始有着不同疑慮,包括會否增加教師工作量、回內地交流的注意事項等。整個過程中,教聯會不斷推進,並逐步解決學校在參與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最終使計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成效。黃錦良指出,隨着計劃逐步發展,學校慢慢認識到姊妹學校平台的成效和作用,因此教聯會在粵港澳三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計劃的規模,將姊妹學校的締結範圍延伸至其他省份城市,包括福建省廈門等。其後,計劃更擴展至浙江、上海、寧波,甚至首都北京。由最初粵港澳三地循序漸進發展至現在全國各省市皆有參與,大大提升計劃的覆蓋面。到目前為止通過教聯會締結的姊妹學校數目已超過2,700對,促進教師互相學習和啟發,實現「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擔當橋樑、倡議方案 加強兩地學校交流

「姊妹學校計劃」的推行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教聯會最初邀請學校參與時,學校除了考慮會否增加教師工作量外,資源運用亦是一大考量事項,校方需要安排教師帶隊,涉及額外的團費支出。故此,教聯會就着相關問題與教育局進行磋商,向局方爭取在資源上給予學校更多支持,隨後推出先導計劃,以及為學校提供15萬撥款,用於資助學校教師和學生參與交流之費用。學校得到資源的支持後,參與計劃的意願顯著提升,教聯會則負責組織兩地學校進行締結儀式。黃錦良補充:「疫情期間,『姊妹學校計劃』的推進勢頭有所減緩,皆因兩地學校之間無法進行面對面交流,因而減少了往來。不過,部分學校依然積極透過線上方式展開各種交流活動。」在計劃一路推進的過程中,教聯會不斷解決各種困難、問題,包括資源支援、疫情影響等,得以使計劃持續發展,參與學校的數量不斷增加。

隨着疫情結束,社會全面復常後,教聯會大力推動締結儀式,先從粵港兩地着手,幫助兩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先後在廣州、深圳舉辦了兩次大規模的簽約儀式,約300多對學校進行了締結。「近年,香港學校提出了更多需求,希望能夠與廣東省以外的地區進行締結。教聯會亦收到內地很多不同省、市、直轄市教育主管部門的申請,希望協助他們創造更多的合作交流機會。」黃錦良表示,單在疫情後的兩年間,教聯會已經在山東、貴州、成都、重慶、上海、北京等多個大城市舉辦了姊妹學校締結儀式。對比疫情前,姊妹學校的發展氛圍更為濃厚,學校有更大的意願參與計劃,有效推動兩地學校的合作交流。

善用平台認識國家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近年努力推進創新科技教育和科技產業發展,而內地在相關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事業蓬勃發展。不少香港學校希望藉着姊妹學校平台,加強與內地學校在創新科技教育方面的交流,以順應國家政策,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與此同時,教育局近年更深入和廣泛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鼓勵香港學生能夠多回內地,親身感受和了解國家的發展動態。例如,高中開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舉辦「同根同心」、「同行萬里」內地交流計劃等。因此,姊妹學校作為一個優質的交流平台,讓香港師生可以與內地學校在學術、文化等層面上進行深度交流。黃錦良指出,香港現正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而中華歷史和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很多學校都積極推動姊妹學校的發展,選擇到歷史文化濃厚的內地省份,如江蘇和山東,進行交流和學習。

「特別是經歷2019年社會事件後,社會大眾更有意識地幫助年輕人認識和了解自己的祖國。習近平主席更在2023年7月給香港中學生的回信中提到,鼓勵他們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相結合,多回內地了解國家的國情實況,厚植家國情懷。這也為姊妹學校計劃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制定研學交流標準 確保交流質量達標

教聯會一直密切關注及跟進姊妹學校的發展。為了提升學校組織交流活動的質素,教聯會最近與香港中國旅遊協會等部門合作,制定了一套研學交流的標準。隨着學校回內地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不少學校向教聯會反映,發現不同旅行團的服務品質參差不齊,影響學生的交流體驗和收穫,更甚會造成時間和金錢的浪費。為此,教聯會構思如何為這些交流團制定一個參考標準,規範旅行社提供的各項服務,包括飲食、住宿、交通工具,以及安全保障等各個方面。這套標準一經公布,受到業界的熱議。黃錦良表示,教聯會計劃將這套標準寄送到每所學校,作為他們未來組織姊妹學校交流團時的參考依據。這不僅可以幫助前線教師解決帶隊出行時的實際困難,同時也期望能對旅遊服務業產生一定約束作用,確保交流活動的質量得到保障。

不忘初心、群策群力 植根愛國主義教育

今年藉着「姊妹學校計劃」20周年之際,教聯會開展了一項問卷調查,了解該計劃的成效。調查發現,超過8成的校長和教師認為,「姊妹學校計劃」能夠提升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並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識。反映計劃為年輕人搭建了加強國民身份認同和國家觀念的良好平台。「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頒布後,儘管法例並不直接在香港施行,但特區政府仍需要配合國家發展需要。為建立完善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特區政府在今年特別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結合政府和民間各方面的資源,從教育、社區、經濟、政治、歷史文化、傳媒宣傳等不同層面,共同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在學校教育層面,教聯會一直積極提供意見,參與各種教育項目。黃錦良表示:「我們深信在特區政府的支持下,結合民間組織團體的配合,能夠使愛國主義教育植根在不同學校。只要大家善用姊妹學校交流平台,香港和內地學校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在教學、校務管理、學生活動、家長教育等方面相互配合。教聯會亦會不忘初心,繼續推動兩地交流,致力成為兩地交流的主渠道。未來,我們將聚焦在協助學校如何組織交流團,提供更多的支援與協助,為促進香港和內地教育的交流合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