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與自我關懷 對抗歧視與污名壓力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33期 香港教育大學 陳家承博士 心理學

現代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遭遇精神疾病的機會不斷上升,世界衛生組織更將精神疾病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衛生問題之一。惟社會有不少人對精神疾病存有誤解,污名化心理或精神疾病、發展障礙群體,造成排斥與恐慌。陳家承博士、曹宏業博士聯同團隊展開「針對神經發育障礙兒童及其父母的減輕壓力的正念計劃」的研究項目,旨在開發傳播正念的互聯網平台,以減少神經發育障礙兒童及其父母所承受的壓力。受惠者透過計劃能夠學習靜觀和自我關懷,減少情緒困擾,促進心靈健康發展。

開展「靜觀生活計劃」 緩解家庭壓力

小朋友或會因為神經發育障礙而受到欺凌,傷害的不僅是孩子自身,對其父母亦會帶來負面影響。神經發育障礙包括專注力缺乏、過度活躍症、自閉症等。患有神經發育障礙的小朋友容易出現社交、行為、學習方面的問題,可能導致被嘲笑、孤立、欺凌等,令家長擔心或焦慮,甚至需要面對來自經濟、家庭及育兒和社會批評等的壓力。

根據陳博士研究發現,有九成自閉症兒童的家人遭受歧視,容易出現抑鬱與焦慮的症狀,造成消極教養方式等問題,讓小朋友的情況陷入惡性循環。然而,陳博士指出在現存的社會服務中,這方面的問題鮮少得到關注,亦未獲得足夠支援。有見及此,陳博士團隊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的資助下,開展「靜觀生活計劃」,幫助緩解神經發育障礙的兒童及家長的壓力。

免費網上課程 不局限地區與時間

「靜觀生活計劃」透過互聯網平台,提供精神健康方面的資訊以及測試。陳博士認為提高大家在心靈健康方面的關注是計劃推行的先決條件,需要先讓有需要的人意識到這方面的困境,以此增加他們主動求助的可能性。家長與小朋友可以藉着填寫問卷,了解自己身上是否可能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以及問題的嚴重程度。計劃除了提供資訊和測試外,更包括免費的「網上靜觀課程」及「網上自我關懷課程」。

早年已有研究發現,靜觀能夠緩和部分群體所遭受的精神傷害:「靜觀」(或稱「正念」)指的是有意識地留意當下,以開放、接納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狀況,而不是逃避、負面的心態,能夠以更恰當地的方式處理事情。而「網上靜觀課程」共分為 4 個單元,內容包括文字描述,詳細說明「靜觀」的概念與執行方法;另外單元亦設有語音引導功能,輔助使用者進行靜觀練習、書寫練習、故事分享等,幫助家長將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學習以平靜的心態處理孩子的問題。有別於一般的靜觀課程,「網上靜觀課程」能夠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展開課堂,即時重溫教學內容,更方便以及具持續性。

超過5000次瀏覽 推廣至更多群體

「靜觀生活計劃」的網站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5000 次瀏覽,社交平台 Facebook 更收獲逾千個讚好和追蹤者。「網上靜觀課程」及「網上自我關懷課程」內容涵蓋範圍廣闊,包括自我關懷的意義、如何成為自己的朋友、自我關懷日記等等,幫助使用者學會自我接納和自我關懷。陳博士總結:「社會上有很多少數群體受到歧視及污名化的壓力例如精神病患者、性少眾、殘障人士等。我們希望透過計劃減低污名化對他們的傷害、緩解心理壓力,未來亦會致力推廣平台,增加計劃的受惠群眾,促進社會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