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英文閱讀學習程式 運用創新人工智能 生活化教材添學習趣味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香港教育大學 教育專業24期 楊少詩 人工智能 電子課程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協理副校長(學術質素保證)兼心理學系副教授楊少詩博士深明小學階段是學童學習英語的黃金關鍵期,若能從小打好基礎,將能提升他們日後的英語學習力。所以她與團隊設計了兩個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英語學習程式,利用故事、兒歌、互動短片和遊戲等教學材料,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育概念電子化 
用故事學拼音

為了提升小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楊博士的團隊曾派員到學校,為成績未如理想的學生提供小組學習。不少老師指出在額外支援後,學生重返正常課堂有顯著進步。「礙於資源有限,我們未能經常派隊到校教導學生,所以申請了 iTech Fund 去資助研發學習程式,以電子學習模式去提升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

iTech Fund 計劃由教大知識轉移辦公室推出,目的是資助教大的學術或教學人員,把理念(研究成果)轉化為實用項目(科技發明),以惠及社會大眾。楊博士一直有就幼稚園和小學生的英文學習進行研究,就英文拼音教學方面發現,因有些學生家庭支援不足,或個別差異等原因,學習效果未如理想。有見及此,楊博士看準機會申請資助,運用 iTech Fund 的資金開發英語拼音學習軟件。

楊博士團隊與小學合作, 設計拼音電子課程「Phonlexic」,加入新教學法,融合拼音和故事。「我們會先教授學生字母的語音,然後和他們一起閱讀故事,並鼓勵學生應用剛剛學習的英文語音,讓他們馬上活學活用,加深印象。」楊博士補充,故事全由專業人士編寫,句子和生字都十分適合本地小一學生程度,內容也貼近香港的生活,能夠引起學生共鳴,而且特意把主角設計成貓,吸引喜愛小動物的學生。課程更有小遊戲,讓學生能寓學習於娛樂,增加參與度和趣味性。

楊博士提到,開發電子教材的目的,是因為它不論在教學或學習都具有彈性,可以隨時發放給家長,讓有學習需要的小朋友使用。「學校亦可以選擇把它當作課程補充,或者交給學生自主學習,按需要彈性安排。」

度身訂造本地教材 
三個技巧增識字率

教大一直推廣並支援英語教育多元化學習。於2021/22 學年,由學術及首席副校長兼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教授帶領下,聯同楊博士及其他教大學者組成團隊,推行「支援小學英國語文教育學習多樣性計劃」,旨在提升初小學童的英語能力,及早辨析及應對學童英語學習差異,為日後發展奠下重要基石。楊博士認為有需要提高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透過協助他們增加識字量,增強閱讀的成功感和興趣,可有助幼童順利完成幼小過渡。

計劃團隊去年曾替約 10 間小學做評估,數據顯示很多小一學生未能完全認讀所有英文字母,或者識字量偏少。李教授及楊博士綜合豐富的教育經驗,認為要擴大學生識字量,概括而言有三個重要的技巧。「首先學生要學懂認、讀和寫字母;第二學懂高頻字,即是經常出現的簡單英文單字;第三是要提升對英文語音的敏感度,懂得分辨生字的首尾和尾音,知道一個字有多少個音節,以及不同生字是否押韻等。」

受疫情影響,幼稚園曾暫停面授課堂或只能上半日課,課時的縮減大大影響學習進度。計劃團隊因而設計了「Back to School Life」應用程式,為學校提供更多自主學習資源,升小學生只要有一機在手,便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英文閱讀相關的基礎技巧。團隊編寫了一系列本地學習素材,包括用心製作了一首字母歌,由兒歌天后李紫昕演唱。楊博士表示,網上有很多字母歌,但大部分來自外國,未必用到香港學生常見的字,不夠生活化。而是次字母歌的影片由教大製作,除了選用本地小學生適合的生字外,畫面採用了香港學校的模樣,讓學生更有代入感,帶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加入AI元素 
即時回饋增互動性

兩個學習程式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加入了人工智能(AI)元素。學生聽完字母歌後會有問答環節,目的是讓他們思考和消化學習內容,再轉化成知識。「當中會有語音遊戲,學生透過錄音讀字後,AI 便可即時作出回饋,告訴小朋友發音是否正確。」融入 AI 科技後,即使學生身邊沒有老師,也可以即時獲得評語,自我評估學習成效,促進達成學習目標。

「香港小朋友的母語是中文,學習英文生字閱讀時,較傾向記住生字的樣式,然後死記硬背地寫出來,但英文其實需要靠聆聽,留意如何發音,然後拼出來,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發展較慢。」所以程式着重學生的聆聽能力,透過播放各式各樣的影片,要求他們仔細觀看和聆聽,再回答問題,從而加強他們的聆聽技巧。有別於傳統課程,是次設計的電子教材能夠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孩子,加上特別設計的教學法,能有效配合學生的需要,提高他們在英文學習方面的興趣和效能。

英文閱讀學習程式運用創新人工智能生活化教材添學習趣味度身訂造本地教材 自主學習資源學習程式加入AI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