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結合中文 科技中體現人文溫暖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伍展鴻 吳善揮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2021優秀教師選舉 教學研究組小組 教育專業第20期 教聯會

2021 年「優秀教師選舉」
教學研究組小組得獎者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吳善揮 伍展鴻

  STEAM教育本質,強調運用科技造福人群,培養學生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然而分科制度將人文學科及科學教育分隔,導致STEAM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未能展現,因此吳善揮老師與伍展鴻老師合作設計了以人為本的STEAM教案,以繪本作導入,再以STEAM創作實體輸出,讓學生能夠體驗一個真正的STEAM教育理念。

奠下「科創為民」基礎
  伍展鴻老師坦言參加優秀教師選舉的念頭,源於一次普通的午餐聚會。「當時吳善揮老師提及科學家可以發明很多東西,例如炸藥,如果是為民着想的科學家,他便會用炸藥開山劈石,為民開闢更多的土地;反之則危害社會。」科學為社會提供發展動力,人文為發展提供正確方向。吳老師的一番說話,啟發了伍老師,伍老師認為若STEAM教學過於側重教學而忽視應用,着重教授學生一些科學原理或是電腦編程,卻忽視了背後的人文精神,窒礙學生將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上。於是二人設計出是次教案,以培養學生兼備科技知識及人文素養為目標。

多媒體+設計思維 深度探討議題
  課程設計上,每組單元都會先以繪本作為引入,讓學生理解主角面對的困境,以短劇或短講形式引領他們代入主角的情感,探討不同的解決方法。吳老師更參考自己於2018年設計的獲獎教案,融入華語流行曲,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情緒,以短文創作的方式鼓勵學生歸納所思所學。
  以救助弱勢社群單元為例,吳老師選用繪本《如果我是市長》為切入點,建立情景平台,學生先理解貧窮的根源及帶來的問題。「閱讀繪本後,我們從故事的橋段延伸出教學活動,由學生輪流扮演市長,發表自己解決社會貧窮問題的措施及行動,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同時藉着集體研討,互相激發創意。」吳老師亦於課堂上播放鄭秀文的《加爾各答的天使——德蘭修女》,藉着了解德蘭修女的奉獻精神,冀望學生在品德層面上有所啟悟。當學生建立情感基礎後,便綜合所學,進入師生討論及短文創作環節,分析貧苦大眾的真正需要。
  伍老師補充道:「STEAM教育經常採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設計前學生必須先了解產品使用者,從而設計出適切的功能。然而疫情下學生缺少了接觸真實情境、訪問等機會,使他們未能落實執行設計思維部分。但吳老師的繪本賞析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讓學生有穩定的情景平台進行討論。」

探究式學習 讓學生成為獨立學習者
  在思考解決方案時,伍老師採用了探究式的教學策略:學生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自由討論,鼓勵他們從網絡、書籍或不同訊息,了解世界各地怎樣善用科技解決問題。「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貧苦大眾需要充足的糧食。因此在研發環節,他們探討了不同城市的種植方法,最後決定設計一個以Arduino系統推動的澆水機械人。」伍老師坦言當時作為視藝科老師,對於電腦編程並不了解,因此在過程中邀請電腦科的老師協助,並就內容進行適當的剪裁,達至教學相長。「畢竟Arduino系統對於學生而言太艱深,所以我們改而教授他們調整濕度感應及光度感應的編碼,作為了解編程的入門。」
  另外,STEAM提倡「動手做」的觀念,透過實踐將知識內化,與經驗作連結。伍老師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 PVC水管作為機械人的原材料,方便學生自由切割組合,創作他們理想中機械人的外形。

跨科協作 推展創客精神
  教案成功推行並獲得學生的肯定,吳老師及伍老師坦言得到很大的鼓舞。吳老師表示,以往從來沒有想像過中文科可以與STEAM結合,由語文教育延伸至科創教育。「中文教育一向着重學生品德情意的發展,培養應有的價值觀,但缺少了學生展現的機會,容易流於表面。往後我希望除了繪本外,亦可以試用文章、小說等,延展更多的情景學習,讓學生能夠將品德價值轉化為幫助他人的渴望,並在製作的過程中透過針對他人的困惑,為他人思考解決方法,將善良內化。」
  多元化的人文教育活動補充了STEAM教學的完整性,讓學生學會創客(Maker)應具備的核心素養:科創為民。伍老師亦認同STEAM不應只是一個科學原理或是產出,而是緊扣不同的學科,聯繫生活。「這個教案讓其他教師能夠參考,中文、視藝及編程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策略,甚至可以再聯繫生命教育,使整個教學更具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