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資源 培育創科人才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0期 梁延敬主任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 創科人才 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於2025年2月26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面對現時政府庫房緊絀,財赤風險頗大的情況下,學界如何配合,以減輕有關的負擔。固然,在任何地區內,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範疇,過分收緊教育支出,百害而無一利,不利培育未來的社會棟樑,調整基礎教育開支時必須保持克制,謹慎地考慮刪減開支會否影響到學生學習呢?
政府大力推動在港科企,為校園編程及人工智能(AI)學習等科技教育提供資源、技術指導及實踐場景,目的是從中提升青少年對創科應用的興趣和能力,科企透過分享科技的前沿探索和創業經驗,對學生生涯規劃發展大有裨益,將創科結合中小學教育。預算案更以先導形式,推動初中科學科使用AI輔助教學和教學創新,每間獲批學校可獲發一筆過10萬元撥款,協會表示歡迎,同時建議日後可推展至人文學科中。AI投放於中史科課堂教學,能提供即時且準確的信息,學生可以快速查閱相關資料,如朝代更替、重要事件、人物介紹等 ; 透過AI作輔助學習,可按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提供定制的教材和測驗,讓學習更加高效。
再者,AI可以利用虛擬實境(VR)或擴增實境(AR)技術,重塑歷史場景(如長城的建造或與古人對談),讓學生更直觀地體驗歷史。AI看似可完全取代部分教師的教學任務,使我們的角色被弱化,也減少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善用創科工具,的確可做到多元化教學,提高學習成效,但「輔助使用」與「主導使用」實乃一線之間,勿過於依賴。掌握AI技術和技能,可從中讓學生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政府整合部分津貼及調整發放安排,是更有效運用現有資源。過往教育局為推動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曾於二零一七年向小學和中學分別發放十萬及十五萬元的「推動中國歷史及文化一筆過津貼」,有關津貼確實可提高學與教效能,加強學生對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認知。而在上年度也向每所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發放30萬元的「推廣中華文化體驗活動一筆過津貼」,以鼓勵學校舉辦或資助學生參加有關中華文化的本地或內地的聯校活動或比賽、舉辦或資助學生參加本地文化考察或參觀活動等等,不計坊間或其他政府部門的資助計劃,如民青局「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優質教育基金、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等,可見現行的資源十分豐富,亦見有資源重複的情況出現,應進行全面檢視,減輕財政負擔,或可將「同根同心」主題式內地交流計劃獲錄取的師生,教育局資助當中團費的70%比例修改,釋出龐大開支,若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可再額外申請支援。
教育資源應以學生學習的福祉為首要考慮,制定適切的津貼整合及調整方案,既可確保教育質素,亦可繼續支援前線同工,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