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創立GMoodle 數據為基礎的網上平台 評估學生小組活動表現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GMoodle 網上互動平台 人工智能 全新學習模式 香港教育大學 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 林惠民博士 加拿大國際發明及創新比賽銀獎及特別獎
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  林惠民博士
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  林惠民博士

 

    升上大學後,許多功課都需要以小組形式進行,講求團隊協作精神。組員能有效地分工合作固然是好事,但亦有不少學生會互相投訴,指責彼此沒有盡力。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林惠民博士研發了網上平台GMoodle,收集數據評估學生小組活動表現,老師可以了解小組內每個同學的付出比例,從而客觀地評分。

 

公平評分機制  減少學生爭拗

    以往每逢學期末都是林惠民博士苦惱的日子,因為學生相繼投訴組員對小組功課不聞不問,未曾貢獻一分力,卻因團體計分制關係而與其他付出的組員獲得同樣分數。林惠民博士分享:「即使他們把手機對話內容給我看,我也很難定奪誰是誰非,也試過派分表給他們互評,但發現太主觀,有機會出現針對的情況,對同學不公平。」於是她研發GMoodle教學平台,令老師一方面可以根據數據了解學生對小組的貢獻,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

 

善用功能  評估學習進度

    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個人的GMoodle帳號。學生登入後可在網頁頂部見到自己的分數,以及班裏的平均分。「我學期初就跟學生表明所有小組活動都有紀錄,他們可在上面合作和討論,遇上不懂的問題也可在平台上互相解答,不用積累到學期末才解決。」


  林惠民博士創建平台時,特別加設"WIKI"功能,用百分比顯示組員的工作進度。「例如同一組內,有同學的參與度是八成,他的組員只佔兩成,老師就會知道有工作分配不均的問題,然後適量調節分數。」另外平台亦設Post(開帖)和Reply(回應)功能,以學生使用這些功能的次數作指標,檢視他們的課堂參與度。

 

GMoodle 學習平台上清楚地顯示學生小組各成員的工作進度,組員的付出及參與度亦一目了然,同學間既能互相督促,老師亦能作出客觀分析,優化教學。
GMoodle 學習平台上清楚地顯示學生小組各成員的工作進度,組員的付出及參與度亦一目了然,同學間既能互相督促,老師亦能作出客觀分析,優化教學。

 

學生學習  投入度增加

    「很現實地,分數會影響學生的投入度。」林惠民博士笑指,當學生知道自己的課堂和小組表現也會計分,便變得積極主動。她舉例指自己的課堂比較多活動,有些是小組討論,有些是繪製心智圖,有時她忘了叫學生把習作放上GMoodle,學生反而會提醒她。


  「我覺得GMoodle使老師和學生各有得著,老師會知道同學每個階段遇到的問題,對於沒有IT背景的老師來說也是一個新嘗試,另外以往學生在提交功課限期前一星期才會衝刺完成,學習平台清楚顯示他們的進度,組員的付出也一目了然,同學可以互相督促完成工作。」

 

效用視乎教學者  使用方法

  為了收集更多用家意見,林惠民博士邀請其他老師使用GMoodle。「老師們視乎教學需要,自行設計佔分比率。以我教的科目為例,GMoodle上的討論和小組工作的付出共佔10%,但有些老師只會採用平台上的功能,並不會以此來計分。」她補充,有些學生認為平台佔分比重不多,與其把檔案上傳到GMoodle作紀錄,倒不如直接用手機通訊軟件傳送給同學,所以不會使用GMoodle。


  「這個系統能否發揮真正功效,很大程度視乎教學者如何使用,如果他們沒有積極跟進學生進度,學生未必能享受這個學習過程,或有任何得著,所以老師要把自己的課堂融入平台,才能把效果呈現出來。」

 

第二階段  加入人工智能

    每個系統都有其需要完善的地方,林惠民博士坦言,學生遞交功課一向都要經過學校的在線查重系統(Turnitin),檢查有否抄襲成分。由於Turnitin的數據庫與其他院校共通,因此無法取得權利連結到GMoodle使用,林惠民博士對此亦感到可惜。目前學生需要有兩個帳號,繳交功課時要登入Turnitin系統,平日上課則在GMoodle。「有些同學可能會覺得麻煩,如果純粹在課外應用GMoodle,他們的反應應該沒有那麼積極,所以我每堂也會要求學生登入,他們熟習這個學習模式後,就不會抗拒使用。」


  GMoodle教學平台能獲得加拿大國際發明及創新比賽銀獎及特別獎,她表示感謝之餘,亦思考到要令更多人使用,唯一的辦法是把它設計成更方便易用和吸引的工具。


  GMoodle的研發目前屬於第一階段,林惠民博士將會繼續改良系統,並邀請了香港理工大學一同開展第二階段,嘗試加入人工智能元素。「學生可以在平台上發問,人工智能會擔任助教,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