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復課下的情緒困擾 倡為學童推行情感教育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4期 何杏研 復課 情緒困擾 教育局

疫情下,復課、停課交替持續,對學童適應學習環境成為了一大障礙,皆因習慣了在家中依賴不同的電子屏幕,足不出戶已能維持與外界的溝通。一旦重新投入校園生活,於群體溝通、交流上難免需要重新適應,始能重拾社交技能。疫情關係,令社會瀰漫負面能量,以上改變對不少學生構成心理影響,繼而觸發情緒問題,事實上從5月復課到今,短短一個月間已有四名學生墮樓,急需社會正視。

教育局在去年3月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時,統計數字顯示2019-2020年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的緊急新症人數增加近四分之一。經歷五波疫情,加上學習環境、模式不穩,不斷置換,估計來年出現情緒問題的學童數字只會更高,因此在學校推行有效情感教育已成當務之急。社會福利署最新發表的《兒童死亡檢討報告》,特別建議教育局檢討師生比例,以照顧高危學生,並敦促當局加強現行機制。

列治奧方法:環境是第三位教師

筆者在此想與大家分享源起意大利的「列治奧方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該學說提出環境是學童的第三位教師,鼓勵成長中的學童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探索自身,關心周遭。為加強關注個人精神健康,本港衞生署自2016年開始推行全港大型精神健康推廣計劃,鼓勵市民將「與人分享」、「正面思維」及「享受生活」三大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此外,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自2020年開始,更推行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陪我講 Shall We Talk」。

以上計劃內容固然提供了部分對學童正面、適切的幫助,惟情感教育在香港仍欠規模化的長期有效政策支援。教育局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的政策,逐步將情感教育常規化、加入核心課程。

參考外地成功經驗 構築多重安全網

新加坡教育部在上年底在中小學的核心課程中加入心理健康課節,課程設計特別注重師生對話,並建立同輩互助結構,於心理健康科技範疇,從課程、學校、教師到同輩構築多重安全網,不但能及早發現受情緒問題影響的學童,更能提升學童情商,防患於未然。此外,情感教育在英國也是熱門課題,如公共知識分子阿倫迪保頓(Alain de Botton)創辦的「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填補了常規課程以外出現的教育漏洞,聚焦放關注自我、他人、關係、工作與文化等主題。

關注復課下的情緒困擾 倡為學童推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