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學中文科科主任規劃與管理能力:從設計測考卷出發

香港教育大學
提升小學中文科科主任規劃與管理能力:從設計測考卷出發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案分享 教育傳媒

如果我們希望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作一次身體檢查。如果我們想知道自己是否過重,BMI方程式(即是將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大概可以給我們提供答案。如果家長或教師想知道孩子的學習表現,很自然的就會想到一份測考卷。

詳細內容
地區與學校縮班, 原因何在?(上)

地區與學校縮班, 原因何在?(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2020-2021年度小一入學申請(自行分配學位)已於9月23至27日完成,各學校收表的數量大家都心中有數,以下資料先供大家參考,下期再與大家分享。

詳細內容
從遊戲中 學習運算思維

從遊戲中 學習運算思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教案分享

自2015年政府提出推行STEM教學,不少學校便積極於課程中加入相關元素,當中尤其在電腦及科技學科中,不少學校都加入運算思維訓練,教授學生編程元素。過往編程是專業技能,而且編碼亦不是常人能理解,但現今於中小學所教授的編程不單容易入手,更可讓學生於遊戲中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之餘,亦鼓勵同學發揮創意。

詳細內容
不怕跌撞 挽手跨過 支援前線教育工作者 走出教育困局集思會

不怕跌撞 挽手跨過 支援前線教育工作者 走出教育困局集思會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香港教育政策經歷多番變革,大中小學教師團隊疲於奔命,前線老師工作壓力愈來愈大。每年9月除了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日子,亦是老師感到焦慮的時刻。循道衞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聯同9間中學,舉辦「尋回初心●重塑教育」集思會,除了有總幹事陳穗老師分享自己走出情緒病,投身生命教育的經歷,更邀請到台灣著名教師王政忠進行演講,講述如何藉生命教育及創新教育,在台灣掀起一場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活動當日有約400名教育工作者出席,一同「集氣」,尋回教學熱情,為新學年的開始注入正能量。

詳細內容
尊重學生 贏取信任 理解實際需要 以學生為本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
尊重學生 贏取信任 理解實際需要 以學生為本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校長專訪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一連兩期專訪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鄒秉恩,於第5期中鄒校長分享了他秉持有教無類,以大膽和創新的方法,成功替多間學校注入新思維,改善辦學質素。來到這一期,鄒秉恩跟我們分享他離開了聖公會基心小學後,如何帶着當教育前線的經驗,擔任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及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處理中小學、毅進和大專等的課程評審及設計工作,以另一角色服務學界。11年轉眼過去,他重新走到前線,到聖公會聖匠中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擔任校長,之後又重回當初的起步點,再次擔任小學校長,秉承致力服務學界不同崗位的初心。

詳細內容
設計學習框架 聚焦情意教育 讓知識融入生活 學習不再與己無關

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
設計學習框架 聚焦情意教育 讓知識融入生活 學習不再與己無關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案分享

人和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必須互相依賴才能生存。港人日常生活產生大量家居污水,包括清潔家居及梳洗時所產生的廢水。這些污水排出大海後不但影響海洋生物生長,更有機會令牠們中毒致死。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常識科老師羅其斌就常識科中水質污染的課題,特意與他的教學團隊進行深入反思,設計出「辨、便、變」學習框架,配合「情意教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方面掌握科學過程技能,另一方面能更全面辨析家居污水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培養出保護海洋的價值觀和行為。

詳細內容
教學科技 如何改變課堂?

教學科技 如何改變課堂?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教育專業

在這科技迅速發展、信息爆炸的年代,學校也要與時並進,培養學生的在新時代所需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以老師單向講課為主,過於強調死記硬背和應試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嘗試採用各種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創新教學法,提高學習興趣。

詳細內容
運動會日子抽籤、校際比賽日協調 如何制定雙贏的校曆表?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運動會日子抽籤、校際比賽日協調 如何制定雙贏的校曆表?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案分享 專家分享

每年在大約5至6月,政府及教育局也會陸續公佈新一年的法定公眾假期、公開考試、文憑試放榜日及中一入學試等。學校便會因應這些「校外」日子來開始制定校曆表,好讓各同事可預算新學期課外活動的安排,如:交流團、全方位學習日、學校開放日等。當中,體育同工比較關注的運動會及學界比賽日子對學校訂定考試及假期是息息相關的。

詳細內容
溫柔的力量: 歷史與文化的閱讀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溫柔的力量: 歷史與文化的閱讀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案分享 教育傳媒

文化的基因,應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蟄伏在我們的靈魂裏,只消我們輕輕地,用最溫柔的方法,把它喚醒。

詳細內容
教育在家,教學在校。一場教育的叩問: 學校以外, 教育還能是什麼?

教育在家,教學在校。一場教育的叩問: 學校以外, 教育還能是什麼?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在香港,一談到教育,家長比較傾向於關注子女入讀哪間名校;哪區校網最好;成績若要優異,學童非去哪間補習機構不可,追求分數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教育子女成了學校的責任。然而,成績以外,教育還可以是什麼?曾於加拿大修讀社會兒童心理學及於美國修讀教育系博士課程的陳美齡分享說:「學校只是幫助教導學生知識,真正的教育,是發生在家中的。」家校合作,不只是潮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