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化的中文學習資源 香港舊電影粵語語料庫 透過情境對白學習語言
對語言學家來說,研究語言最奧妙之處,就是能夠從語言的演化中,疏理及鑽研出時代的變遷與發展。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及系主任錢志安博士前後花了約10年時間建立「二十世紀中期香港粵語語料庫」,從跨越20年的電影對白中,探索廣東話的前世今生,更從珍貴的大數據中,看到了語文教育的價值及可能性,希望發展成有效的廣東話教學工具,對教育及學習者,作出強大的支援。
詳細內容糅合互動及動態數碼影像 探索語言學習中文字
中文字蘊含許多中國哲學及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洪強博士是愛字之人,為了讓不同背景人士明白中文字型結構意義,研發出新的教學框架及互動軟件平台,將文字轉化為動態圖像。學習者可在新層面體驗造字的智慧,享受學習中文字的樂趣。
詳細內容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 中華禮儀教育 推廣禮樂文明 建立優良禮儀價值
自2019年起,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聯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和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攜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香港) 中華禮儀教育」活動,為學界提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及品德教育的支援。活動口碑載道、反應熱烈,中文大學國學中心鄧立光博士分享未來將如何進一步推廣「禮樂文明教育」。
詳細內容教師視角: 充滿挑戰的2020-2021新學年 我們對教育有何展望?
2019-20學年,全球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教育旅程,而開課在即的2020-21學年又會是怎樣的呢?是充滿陽光氣息的旅程?是風雨飄搖的旅程?不論怎樣,我們相信2020-21學年將會成為這二十年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詳細內容「祖堯 BB」去哪兒?
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早前透過Facebook發文預告,將於明年3月暫別香港,到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全球第11名、亞洲第1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下簡稱「南大」),接任該校醫學院院長和高級副校長。消息一出,香港人便開始關注南大是一個怎樣的學校,能吸引沈祖堯暫別香港?
詳細內容電子教學、BYOD、 網上學習的新路向
「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肆虐,疫情令多個行業進入前所未見的寒冬,何時才會再見曙光、走出逆境呢?事實上,不止是上班一族,學童所受的影響亦非常大。很多小朋友可能平時不願上學,在經過半年的「在家抗疫」後,反而渴望可以開開心心上學去,見見同學們。
詳細內容疫情後時代的遐想: 學校的創新機遇
一旦經歷過不同的教學和工作形態,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回到過去。開學在即,筆者聚焦電子學習、學習能力、教師合作與發展及家校合作四個範疇,分享個人的一些觀察與建議,與業界探討那些從疫情中萌生的創新機遇。
詳細內容疫情下的學前教育 讓幼童回歸家庭懷抱 親子互動下 加深了解孩子優點
面對繼續停課的挑戰,相信首當其衝的必然是學前教育,因為電子教學對於幼童發展,未必得到成效。荃灣商會朱昌幼稚園林翠玲校長表示,小朋友未能回校上課,育兒責任重返家長身上,雙職父母手足無措之時,學校重點不再是如何教學,而是如何為家長分憂,達致家校合作,孩子最能受惠。
詳細內容電子教學發展神速 全因小學疫境中自救 創新教學模式 讓教師各展所長
九月開學在即,關於小五呈分試,教育局至今仍未有清晰指引。學校角色雖然被動,但如果仍能有系統地發展電子教學,學生學業成績同樣能穩步向前,這樣就無懼呈分試次數或日期的變更。而校長作為管理層,要多了解教師的優點,讓教師各展所長,多為學生提供不同資源與彈性安排。新學年即使面對電子教學的長期挑戰,倘若團隊間能互相扶持,自然能安然度過疫情帶來的重重難關。
詳細內容網上教學難取代傳統課堂 彈性措施 應對反覆疫情
開學在即,新冠肺炎疫情反覆不定,全港學校開學後繼續沿用網上教學,抑或是回歸傳統課堂仍是未知之數。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教聯會副主席鄧飛認為學校可採取觀望態度,為教學進度保有彈性。與此同時,鄧飛也寄語學界,疫情可能維持幾個學年,因此要做好幾手準備。
詳細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