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非華語人才 創造文化共融優勢

發展非華語人才 創造文化共融優勢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香港作為多元共融的「全球城市」,居住了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他們自然亦是香港未來的重要發展力量。隨着本港非華語學生人口逐年迅速增長,輔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以助他們融入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本港社區更為重要及迫切。因此,發展非華語中文課程,提高他們讀寫聽說能力、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習慣、提升語文素養,以及認識中華文化,有助他們融入香港的發展步伐。

詳細內容
優化課程框架 發掘學生獨特性

優化課程框架 發掘學生獨特性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校園裏的學生,就是一顆顆未經雕琢的寶石,尚待發掘;老師好比專業的工匠,潤物無聲,不經意地將不同意念,透過課程整合,科組合作,鋪排出不一樣的活動,照顧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將猶如寶石的學生,潛能發放,綻放異彩,展現個人的獨特性。

詳細內容
推動體育產業化 培育優秀人才

推動體育產業化 培育優秀人才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取得歷史性佳績,說明香港體育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這些成績得來不易,香港的精英運動員為香港注入一支強心針,令社會充滿正能量。香港體育學界未來亦應積極攜手政府各部門、全港區議會,為運動員提供更適切、更完善的專項培訓,並提供機會予青少年了解舉辦賽事、大型活動的管理技巧及各項細節,對有意投身體育事業的青少年打好基礎,培育成為體育行政人才。

詳細內容
照顧多元發展 成就非凡出路

照顧多元發展 成就非凡出路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目的為社會培育人才,過去兩年香港本地勞動人口流失近 14 萬人,因此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搶人才」,以強化香港競爭力。張建新校長認為除了「搶人才」外,亦應將培養人才的焦點放在教育體系上,參考國家「二十大」提出育才造才的未來新人才戰略,將培育人才劃分為普及化和拔尖兩個層次。

詳細內容
德才兼備 以德為先 培養愛國愛港人才

德才兼備 以德為先 培養愛國愛港人才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人才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元素,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教師更肩負着教育的重責。香港未來培訓人才需要先確立目標,從而培育相關專業人才。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指出,香港需要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人才培訓的目光要長遠,不能只局限於服務香港,未來更應將眼光放至大灣區,甚至整個國家。香港亦應善用自身的專長與優勢,教育下一代建立更長遠的目標及擴闊胸襟,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社會發展所需。

詳細內容
聚人才之力 築繁盛之基

聚人才之力 築繁盛之基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政府重視教育和青年發展工作,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更指出,「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並致力於為青年創造上流發展的機會。在教育方面,培育青年成為德才兼備、愛國愛港、持守正面價值觀及具備國際視野的「終身學習者」。教育局亦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攜手教育界推動教育發展,肩負起為社會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今期《教育專業》封面故事將集中討論學界如何培育出迎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以回應香港建立「人才庫」的需求。

詳細內容
調整升小策略 男孩女孩大不同

調整升小策略 男孩女孩大不同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升小攻略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不少父母都有以下經驗︰再文靜的男孩,一樣需要「放電」;再活躍的女孩,也會傾向依從成年人的指令。其實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心智及腦部發展速度亦不一樣,家長可因應子女的發展、能力和性格調整選校策略,選擇最合適的小學。想讓子女愉快學習,家長便先要由了解子女開始。

詳細內容
愉快學習=盡情玩樂? 從課程出發 讓學生喜愛學習

愉快學習=盡情玩樂? 從課程出發 讓學生喜愛學習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每當我詢問家長選擇蒙養的原因,他們都不約而同表示,學校屬於Happy School,功課壓力不大,學生都喜歡上學。我聽罷當然感到欣喜,然而,愉快學習是否跟少功課及玩樂畫上等號?事實上,令蒙養學生愉快學習的鑰匙,在於KTMY(本校簡稱):

詳細內容
選校疑難小百科

選校疑難小百科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在子女的學業路上,如何選校成為一大難題。既抱着讓子女入讀名校的心願,亦希望發揮他們的潛能,不僅需要在兩者中取得平衡,更要為子女作出最後選擇,其實壓力甚大,深怕「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為了急家長所急,教育傳媒於網上搜羅了部分常見的選校問題,為家長們提供寶貴的參考。

詳細內容
轉危為機──新時代學習模式

轉危為機──新時代學習模式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常說有「危」就有「機」,在接近三年的疫情下,體會得特別深刻,現時學校的學習模式及學習支援都已大大不同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