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與挑戰
創新科技瞬息萬變,亦主導及引領着社會的發展,同時亦為教育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近日,人工智能發展更在社會掀起熱切關注,ChatGPT 等 AI 聊天機械人具備搜索、整合和分析數據的功能,在學界引起激烈的討論。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魏遠強先生指出,ChatGPT 興起教育界首當其衝,因其有快速查閱資料、生成答案的能力,導致不少老師擔心學生會利用人工智能出現作弊的情況。惟現時更應着眼於新技術的發展,不用過早作出定斷,而相關技術要得到適切發展,仍需要結合實際例子及革新教學方法。
詳細內容尋回初心的科技教育
近日 ChatGPT 的使用成為全球熱門話題,然而,當大家都興致勃勃談論如何使用時,數百位著名 AI 專家、科技企業家和科學家公開連署,呼籲暫停開發和測試較 ChatGPT-4 更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以給予有關單位時間預先研究其可能帶來的風險。這正是資訊科技與道德倫理的反思問題。
詳細內容擁抱AI學習新時代
每 樣 技 術 的 出 現 都 對 生 活、 工作、教育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去年ChatGPT 開放公眾使用則讓人眼前一亮,AI 工具肯定能顛覆我們的工作及學習方式。而 ChatGPT 的使用與否在最近半年一直是大學的熱門話題,但好像中、小學的討論並不多,大多學校只是抱持觀望態度,未有太多實際行動。
詳細內容抓緊AI發展優勢 以科技改善學、教、評
隨着 Chatbot 發展日漸成熟,學界紛紛牽起很多討論和相關應對的措施。作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培育學生對科技發展的熱情,啟發他們的智慧,讓他們能夠應用及研發新科技以迎接未來社會的發展。每當出現新科技,都會對教學環境的生態帶來轉變。正因如此,我們會經常強調學與教的範式轉移,迎合實際社會的發展,以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法,但既然評估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元素,我們能否在範式轉移的過程中,一併考慮到學生學習評估的方式,亦即是我們應設計出一套能切合實際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評估項目。
詳細內容善用人工智能 與時並進的教與學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育,從來不是易事,前線教師除了傳授知識,更需要以身作則,並把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融入不同學習階段,協助學生培養正向的人生觀。近年,科技及人工智能技術急速發展,加上三年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常規,各行業及領域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也包括教育界。面對來勢洶洶的科技,是要禁止或是面對、辨識、 規範、掌握及運用?與其探討究竟教師的職能會否被取代,何不更積極的討論教師如何與時並進,利用新的「工具」進行教與學。
詳細內容如何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
政府應否控制或促進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個複雜且備受爭議的問題。雖然人工智能機器人有可能為交通、教育、建築和醫療保健等各個行業帶來眾多好處,但也有人擔心它們對社會的影響,例如工作崗位流失、道德影響和潛在的濫用。政府在規範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謹慎,平衡創新和保護公共安全與福利,同時亦要確保滿足道德和公平的考慮。
詳細內容CHATGPT掀起教育新浪潮
人工智能發展日益蓬勃,應用範疇廣泛,隨着 AI 聊天機械人程式 ChatGPT 的面世,更在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惟學界憂慮生成式 AI 會被用於作弊或剽竊,因此有學校宣布禁止使用 ChatGPT,以免影響學習。但有專家則認為可藉着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優化傳統教育體系,利用 AI 工具減少學生的學習差距。今期《教育專業》封面故事將集中討論人工智能,以至 ChatGPT 為教育界帶來的影響,分享如何正確應用 AI 工具,從而提升教學效能。
詳細內容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 Finance X Technology 強勢聯手 培育金融知識與IT技術兼具的複合型人才
在數據主導一切的「數碼大時代」,科技已經植根於生活中的每項細節,亦徹底改變了各行各業對數碼的需求。其中金融服務行業在科技的帶動下不斷創新,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運算等應用亦漸見普及。香港城市大學深諳,資訊科技的發展已經是勢不可擋,世界各地對相關人才的渴求更呈幾何級數的增長,於是本年度首次推出由工學院電腦科學系和商學院聯合籌辧的理學士(電腦科學)與理學士(計算金融及金融科技)雙學位課程,以前瞻創新的課程設計及優秀的師資團隊,培育具遠見的複合型專才。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英文閱讀學習程式 運用創新人工智能 生活化教材添學習趣味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協理副校長(學術質素保證)兼心理學系副教授楊少詩博士深明小學階段是學童學習英語的黃金關鍵期,若能從小打好基礎,將能提升他們日後的英語學習力。所以她與團隊設計了兩個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英語學習程式,利用故事、兒歌、互動短片和遊戲等教學材料,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詳細內容新學年,學懂善用全方位學習津貼
「全方位學習津貼」屬經常性津貼,資助學校及按位津貼學校應在相關學年以最有效的方法運用撥款,學校原則上不應保留津貼的餘款;然而,學校於實際運作上亦可按校本需要,保留合理的津貼餘款,並轉撥到其後年度使用,上限為該學年獲發的12個月的津貼款額。學校須根據已審核的周年帳目,把超過上限的餘款退還教育局。「全方位學習津貼」2020/21學年津貼金額,以24班的學校計算,小學可獲約76萬元,中學可獲約117萬元;學校應妥善運用上述津貼,為學生創造空間,令他們獲得更全面的培育。
詳細內容